「來港易」安全利經濟 名額宜擴大

2021-09-08 00:00

政府昨天宣布,下周三凌晨起啟動「來港易」計畫,容許內地與澳門非本港居民免檢疫來港,名額每日二千人,他們須持有檢測陰性證明,抵港後要接受定期檢測。這是個好開始,過往內地居民受阻於嚴厲的檢疫措施,南來人數銳減九成多,對經濟打擊極大,現在通關之門「小開」,算是邁出了一步。然而,目前設定的名額,與過去正常時期入境的人數相差極大,而實際需求也遠不止此,加上內地現時安全水平高,名額實應大幅增加,以加強對經濟的提振作用。

遠低於需求 僅杯水車薪

相對於其他國家與地區,由內地輸入新冠病毒的風險可說極低,若非早前個別地區出現小反覆,「來港易」其實早就應該推行。幾個數據可以說明這點:其一是衞健委前天公布,各地民眾已共接種了二十一億多劑新冠疫苗,至今已完成接種者已佔總人口的七成,換言之,內地很快就可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其二是多月來再沒有由內地輸入的病例個案;其三是過往通過「回港易」計畫由內地返港的香港居民達二十多萬,沒有一人確診。

此外,從實際的抗疫表現看,內地「外防輸入」十分嚴格,走漏帶病毒者到香港的機會甚低,讓適量人數過關來港,大可放心。

內地與香港的經貿、科研與社會連繫都極緊密,通關因檢疫措施而受阻,影響極廣泛。商務往來半停滯,妨礙了大量投資與生意接觸,許多活動如展銷招商等沒法舉辦,而兩地不少科研合作項目也被逼停擺。啟動「來港易」,可說是及時雨,但名額每天僅二千,只能是杯水車薪,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求,對刺激經濟的作用也有限。

在疫情之前,內地來港的旅客每年平均達四千萬人次,每天約十二萬人次,與此相比,二千人名額是極細數字。當年內地旅客每年在港消費達一千五百億元,如今旅客暴跌九成多,流入零售與旅遊相關行業的「北水」銳減大半,這解釋了為何單靠「內循環」不可能重振經濟。

增入境人數 多行業受益

當然,政府目前仍須緊守「外防輸入」的防線,為審慎計,初期給「來港易」定出一個穩陣的限額,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實行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出現源自內地的確診病例,名額便應該盡快擴大。內地居民可免檢疫來港的人數增加,還可以帶動其他行業,例如演藝界舉行演唱會與藝術活動,將因內地人來港觀看而重拾生機,另外如保險業、舉辦國際考試的機構,以至海外樓盤展銷等,都可受益。

隨着入境人流恢復,香港的防疫機制亦須逐步與內地接軌,例如「健康碼」也可在港一些場所應用,接種疫苗證明能夠互通,把內地旅客重臨視為一種「新常態」,既確保安全,又給經濟注入提振動力。

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與內地當局磋商,放寬港人與內地居民回內地的檢疫限制,讓通關逐步做到真正復常。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