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外賣平台「層層外判」騎手無保障

2021-10-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外賣以其方便快捷、物美價廉等優勢,給國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內地外賣市場規模超過六千六百四十六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兩大主要外賣平台「美團」和「餓了麼」累計騎手數量超過千萬人。不過,一旦遇到糾紛,騎手權益卻無法得到有效保護。近期一份內地法律援助中心的外賣平台研究報告披露,平台將配送業務層層外判,導致騎手存在多重勞動關係,甚至出現讓騎手註冊成個體工商戶,不受勞動法保護的情形。

來自河北農村的邵新銀自二〇一七年起在北京從事全職外賣配送工作,二〇一九年四月,他在工作途中發生交通事故,踝骨和脛骨骨折,經鑑定構成九級傷殘,但不知道找誰申請工傷認定。

北京致誠農民工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徐淼介紹,律師打開邵新銀送外賣時使用的手機App,一時間也是一頭霧水。「銀行流水顯示的是泰昌公司,個稅App顯示的是四五家公司,配送平台App顯示的是迪亞斯公司。通常不可能出現這麼多公司,這是非常反常的現象。」

邵新銀的案子經過北京勞動仲裁、重慶法院一審、二審、北京起訴及再次申請勞動仲裁等多個程序,仍因無法確定誰為用人單位而陷入權益保障的困境。

內地外賣平台勞工糾紛頻發,去年十二月,一名四十三歲的「蜂鳥眾包」騎手在配送當天第三十四筆定單中猝死,「餓了麼」代理商最初以眾包騎手非僱傭關係為由,給付了兩千元人道主義補償,後逼於輿論壓力把原本三萬元的意外保險提高到六十萬元;今年一月,江蘇泰州一名四十八歲的「餓了麼」專送騎手,在蜂鳥配送站門店外自焚,原因是討要五千元被扣薪水未果。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存在超過一百九十萬家「疑似騎手個體戶」,並在個別地區呈現集中分布態勢。致誠中心對五年來一千九百零七份關於外賣平台用工模式的有效判決進行研究,形成四萬多字的《外賣平台用工模式法律研究報告》,揭示用工模式演變過程。

「外賣平台出現前,騎手與餐館建立勞動關係;外賣平台出現後,平台與餐館建立合作,平台負責配送,當時是直接僱傭騎手,並通過福利吸引騎手成為平台的員工,那時的保護是非常好的。」徐淼解釋。

後來,平台將騎手所帶來的人力成本和用工風險進一步向外剝離和區隔,轉包或分包至其他多個公司甚至個人,形成網絡狀外包模式。這一模式裏的外賣平台和A公司對騎手進行日常管理,B公司與騎手簽訂合作協議,C公司和D公司為其發放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

報告指出,這一模式極端化後,配送商進一步與用工平台合作,由用工平台將專送騎手註冊為個體工商戶,並讓專送騎手以個體工商戶名義與用工平台簽訂承攬協議,令騎手勞動權益全面失守。外賣平台的認勞率(勞動關係認定比例)基本控制在百分之一以內,配送商也通過網絡狀外包和個體工商戶模式,將認勞率從八成降到一半左右。

同時,平台還會應用大數據計算進一步壓榨配送時間,比如配送員一次的系統配送時間為一個鐘,若配送員在四十分鐘送到,系統就會認為只要四十多分鐘就可以,因此下次到同一地點的配送時間可能就縮短至四十多分鐘,配送員一旦送不到就會被扣錢。騎手只能抄近路,為盡快送到外賣爭分奪秒,也因此出現不少交通事故。

「為了搶時間,我們過馬路有時顧不上看紅綠燈。」騎手王師傅說,雖然跑得愈來愈累,掙錢卻愈來愈難。他稱,去年跑一單掙六元多,今年六元左右,到明年可能會降到五元左右。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