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5.6億口罩棄海洋 釋放微塑膠污染食物鏈

2021-12-25 00:00

■城大團隊在實驗室內模擬被棄置口罩落入海水,顯微鏡顯示有多條長度不同的塑膠纖維及大小不同的顆粒。
■城大團隊在實驗室內模擬被棄置口罩落入海水,顯微鏡顯示有多條長度不同的塑膠纖維及大小不同的顆粒。

(星島日報報道)疫情持續將近兩年,口罩已成為個人防護必需品。香港城市大學有研究發現,棄置口罩落入海洋將釋放微塑膠,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研究引述美國環保組織的推算,去年全球每月使用一千二百九十億個外科口罩,全年共約十五億六千個被不當棄置於海洋,估算至少有一千三百七十萬億微塑膠進入海洋,釋放量相當於污染五萬四千八百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量。海洋浮游生物吸入微塑膠,影響食物鏈,將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產生連鎖反應。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表示,超過六成口罩為一次性外科口罩,當中有三層塑料材質,包括有色外層紡粘無紡布、中層熔噴無紡布,及白色內層紡粘無紡布;通常為聚丙烯(PP),少數為聚苯乙烯(PS)。

科學家推算,去年全球每月使用一千二百九十億個外科口罩,全年共約十五億六千個被不當棄置於海洋。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何宇鶴及團隊,在實驗室內利用人工海水模擬被棄置口罩釋放微塑膠的自然過程,以推算微塑膠釋出海洋的數量,並對屬橈足類的成年雌性「虎斑猛水蚤」進行毒理暴露實驗。

團隊發現,以每個全新口罩為例,每日會釋放七十九個纖維及二百一十個碎片顆粒。粒徑公布方面,三成三小於十微米,容易被吸收。而自然風化明顯加劇微塑膠纖維的釋放,意味着口罩在水體愈長時間,釋出量愈高。一個約三克的口罩,可釋放八十八萬至一百一十七萬粒微塑膠。這些微塑膠對只有一至兩毫米的浮游生物「虎斑猛水蚤」拉長了繁育間隔,令其繁殖能力下降達兩成二,並發現有微塑膠積聚於其小腸,反映攝食、營養及代謝皆受影響。

據研究估算,每年因口罩污染海洋,至少有一千三百七十萬億微塑料進入海洋,釋放量相當於污染五萬四千八百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量。團隊警告,食物鏈中若魚和蝦等較高級的海洋生物如捕食或攝取含污染物的橈足類生物,會令微塑膠進入體內,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連鎖反應。

實驗室主任及署理化學系系主任梁美儀舉例指,微塑膠可來自洗衣每五公斤會釋出七十萬條衣物纖維,部分能在污水廠隔走;而塑料製品風化裂解而成,如水樽、膠袋、輪胎顆粒等,因此要全方位減塑。團隊認為,必須改善環境管理及加強執法,確保外科口罩得到妥善棄置。

環保署回覆本報查詢指,沒有本港每日棄置多少個口罩的準確統計,若以每日耗用四百萬至六百萬個口罩及每個口罩重約兩至三克估算,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口罩將重約十至十五公噸,佔都市固體廢物和廢塑膠在堆填區的棄置量約千分之一及千分之五。

署方補充,由環境局統籌的「海洋環境管理跨部門工作小組」下設「海上垃圾專責小組」,負責協調海上垃圾的清埋,除派員定期到指定的海岸地點視察外,亦使用無人機擴大監察範圍,監察共一百八十多個沿岸地點的潔淨情況,並按監察結果通知各部門跟進清理,並提醒市民戶外活動時,避免遺留使用過的口罩及其他隨行物品,以防被風吹走而進入海洋環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