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構想漂浮城市 處處明日大嶼

2022-01-24 00:00

香港四面環海,當有人抱怨土地不足時,一些人會思考將汪洋大海變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說的不是移山填海,而是建造漂浮水上的公共空間、住宅。這在外國早已付諸實行,聯合國和南韓釜山市政府更落實要興建漂浮城市。類似的概念,在香港是否可行?

維港的迷人景色,一直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到海濱長廊遊玩。去年十二月底開放的灣仔海濱「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二期)」,當中設有首個維港無欄杆式沿岸設計「海岸堤階」,當局又於竣工典禮在水體上搭建舞台進行音樂表演。

本港表演場地長期被指不足,在水上搭建表演舞台,或可成為新型表演場地。在水上構建漂浮建築物,展示人類在海上生活的多元可能,外國已不乏例子。

可能性一:設舞台 造濕地 新加坡創公共空間

在二○○○年代,新加坡政府決定關閉國家體育館,並興建新的新加坡體育中心。為了應付新場地啟用前的大型活動場地需求,當地政府選址濱海灣,花十三個月建出一個浮動舞台,面積為一百二十米乘八十三米,號稱世上首個和最大的浮動舞台,可承受一千零七十噸重量。浮動舞台二○○七年啟用後,成為新加坡舉辦各種大型活動的主要場地,包括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

新加坡政府亦在榜鵝水庫安裝人工浮島,建造盛港浮動濕地。這片約半公頃大的濕地不但美化環境,還幫助清除水中化學物,改善水庫水質,以及吸引動物覓食和棲息,提高生物多樣性。

可能性二:建住宅 荷蘭聚落成村

在逾四分之一國土處於海平面以下的荷蘭,有建築師和居民發展漂浮在水上的住宅社區,希望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並起示範作用。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北部,有一個由四十六個家庭、共逾一百五十名居民組成的漂浮村莊Schoonschip。居民住在浮動的半獨立式住宅,房子會隨着水的流動,在鋼製的基座桿上下滑行。

漂浮住宅是在岸上建好,其底座灌滿回收而來的混凝土以穩定重量,之後用拖船拉出水面,停泊在湖牀之上。屋主安放家具時須小心計算重量,如放置了鋼琴後,需在其對面擺放相若重量的物品,以保持房子平衡。

可能性三:聯合國倡可持續漂浮城市 應對氣候危機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危機。對此,漂浮於海上的生活方式,被聯合國視為人類應對氣候危機和城市化危機的創新方案。

科技公司OCEANIX在聯合國人居署支持下,公布了全球首個可容納一萬名居民的可持續漂浮城市願景。漂浮城市每個人工浮島面積約為兩公頃,可容納約三百人,是居民生活、工作和聚會的社區。每六個社區可以組成一條最多住一千六百五十人的環型村落,而六條村連接起來,則成為容納一萬人的漂浮城市。

漂流城市被設想為一個能隨着海平面一同上升的防洪基礎設施,建立一個綜合閉環零廢系統,用可再生能源提供電力,靠收集雨水、海水化淡等方式生產食水,並以戶外耕種、魚菜共生及有機海產養殖等方式生產食物,實現自給自足。聯合國人居署、南韓釜山市政府和OCEANIX於去年十一月簽訂協議,在釜山建造全球首座可持續漂浮城市的原型,預計二○二五年建成。
水體創空間  技術、執行、成本挑戰重重

香港於水體創造空間,多數依賴在沿岸地區填海,現屆政府更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填海建造面積一千公頃的人工島。環境諮詢委員會於去年十一月討論「明日大嶼」前期研究,有委員在會上建議,明日大嶼規劃可興建大型浮動建設,作休憩場所、濕地公園或商場,只要一至兩成地方用上浮動建設,便可減少二百至三百公頃填海,減低成本和生態影響。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當時回應,會研究及考慮相關建議。

在香港建造漂浮空間,跟各個海外例子一樣,需面對多項技術、執行、成本上的挑戰。如釜山即將興建的漂浮城市原型,預料便耗資達兩億美元。而舒適安全、財政可負擔和可擴充規模的大型漂浮生活社區,至今亦尚未實現。

興建漂浮城市,需從長計議,香港不妨先以小型社區設施作試驗。參考新加坡興建浮動舞台的經驗,建設單一設施也有不少技術困難,例如舞台選址在近岸淺水區,限制了平台的深度。法律上如何定義和監管浮動建築物,亦是另一有待討論的問題。荷蘭政府便正修訂其置業法例,將漂浮住宅定義為「不可移動的房屋」而非「船隻」,以簡化行政程序。

除了填海造地,利用水體創造空間,尚有不同可能性。建構漂浮的社區設施和住宅,在全球各地正在發生,雖然此刻仍需要跨越技術、資金、執行方面的重重障礙,未來城市發展、居民生活如何與水體「和諧共存」,值得社會關心。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