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中港影視互動與國家改革開放

2022-02-28 00:00

小時候是電視迷,特別愛看電視劇。當時,中國歷史教科書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內容很少,又沒有互聯網;我就是從看電視開始認識祖國,最有印象的是麗的電視的《大地恩情》,我從中得知當時廣東農村生活條件的困乏、北京的生活印象,當然也包括宏觀的革命歷史觀。回想當年,香港的影視業對於加深外界認識國家改革開放的社會發展、中港兩地人民的生活面貌,有莫大的橋梁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國家改革開放後,一九七九年文化部電影局成立了中國電影合作製作公司,頒布了新規定,鼓勵香港電影人北上拍攝電影。我就是看了一九八二年在河南拍攝的《少林寺》,對中國文化愈來愈感興趣。一年後,又在無綫電視看到《射鵰英雄傳》裏華山論劍的一幕。結果,我就在中學二年級跟我的三哥坐硬臥通宵火車第一次闖進中原,徒步上嵩山少林寺和華山的南峰。當然,有一個畢生難忘的經歷,因為看過盧海鵬演包青天的《鐵面包公》,順道去河南的開封府,豈料發高燒,需要到人民醫院留醫。留院期間,得到駐院醫生和護士無微不至的照顧,當時作為一個不懂普通話的年輕小伙子,產生了中國人血濃於水的感覺。
80年代影視產業在內地掀熱潮

香港人比較幸運,除了透過影視作品了解國家情況,也會有親身回鄉的經歷。不過,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民眾來港的機會較少,一般只能靠港人帶回鄉的卡式錄音帶聽香港粵語流行曲,才可感受到一點香港的衣香鬢影。一九七九年可算是一個突破,麗的電視和無綫電視分別在廣州舉辦新春賀歲活動,廣州人才可現場看到香港明星的表演。到一九八○年代,各省市電視台進一步開放,紛紛引進香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上海灘》、《流氓大亨》等。當時我回鄉探親,茶餘飯後都是跟親戚談論節目內容。可以說,對於內地普羅大眾,香港的娛樂產業一直承擔着促進中港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這種微妙的關係大概一直維持到二○○○年代初。到二○○五之後,基本上各省市電視台已經發展成熟,引進港劇愈來愈少,隨着中港交流頻繁,影視業作為文化交流的角色也有改變。

美國讀書回港,為滿足自己多年希望認識祖國的願望,親身到北京展開了我的流行文化產業研究。當時普通話還是一般,記得到中央電視台舊址參觀,一位前輩用廣東話跟我講解,訪問中知道二○○○年後不少香港傳媒人已經到內地發展。後來,無論在影視產業,以至流行音樂和動漫界,陸續在不同單位認識不同的香港人,他們都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推動內地娛樂產業繼續茁壯成長。在一次在廣州的行業論壇,我旁邊的講者突然以廣東話跟我對談,原來當時創造《喜羊羊》動漫的也是個香港人!現在,中港合拍電影,不止是內地和香港的重要娛樂,也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食糧。
馮應謙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審稿專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