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楢山的邊陲

2022-05-27 00:00

特區政府換屆之際,很多人近日又再老調重彈,打郊野公園邊陲土地的主意,說要建安老院舍,這使筆者想起深沢七郎在一九五七年發表的短編小說《楢山節考》。即使到了現在,不少日本論者仍然會把老人送進安老院比諭為參加「楢山祭」。

《楢山節考》出自日本「姥捨山」的傳說,雖然是虛構,但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反思。故事發生在信州一個貧困的山村,由於糧食缺乏,村中老人到了七十歲便會參加「楢山祭」,被送到山中任其自生自滅。現代先進社會糧食很少會缺乏到捨棄老年人,但當他們成為經濟或時間的負擔,把他們送到安老院舍和放在山上,只是程度的差異,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筆者並沒有非難把親人送到老人院的意思;當社會上只有少數人在金錢或時間上沒有能力供養父母,那是他個人的問題,但當大部分人也遇到相同的境況,那便和政策及制度有關。政府近年推動長者社區支援服務,又設立了地區康健中心,目的均是希望老人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大方向是正確的。把老年人發配到邊陲,根本和政府近年的社會福利政策背道而馳。
邊陲論者要把缺口打開

當然,說穿了,安老院舍可能只是一個幌子,最終興建甚麼根本不重要,管它是老人院、居屋還是大學,邊陲論者可能一心只想把開發土地的缺口打開,如果他們真心關注本港的教育和福利政策,便不會把眼點放在硬件上。

說回這幅邊陲論者垂涎的土地,生態價值不比從前,但這全是大型基建所造成。在三號幹綫和西鐵興建前,錦田本為膏腴之地,有多個鷺鳥林,彩鷸在田間繁衍,數量比塱原還要多。大欖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和過去比較,棲息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自然大不如前。但這幅地在計畫興建西鐵的時候,曾被提議為非原地緩解(off-site mitigation)的地點。根據《西鐵西九龍至屯門市中心的環境影響評估最終初步評估報告》,該處除了可以作補償濕地外,由於山坡較多,適合補償因西鐵工程而消失的林木。報告更指出,從錦田損失的生態功能考慮,只有落馬洲的河套可以合理代替,但由於當時深圳和香港仍未就河套的地權有決定,因此不宜以該地作補償。

可惜的是政府不接受非原地緩解的建議,而改在鐵路高架橋下再造濕地,成效不彰。受西鐵工程收地影響而消失的農地高達六十公頃,佔整個錦田河洪泛平原農地的三成,而在收費廣場附近的鷺鳥林也告消失。
基建毀土地生態價值

《楢山節考》的女主角設定為六十九歲,但仍有健康的牙齒,她認為在糧食不足的村中,雖然年老但牙齒整齊是羞恥的事,因此用石頭打碎了自己的牙齒。在資源匱乏的大義之下,每個人都被扯到最底綫,被教育成必須接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同樣在聲稱土地不足的名義之下,我們的鄉郊要被送上祭壇,不容許香港留下美麗的事物,和小說一樣,是齣悲劇。
李少文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