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一扇鐵門見證保家衞國歷史

2022-09-12 00:00

現存吉慶圍神廳內的大炮,在一八九九年為錦田鄉民抗英時所使用。
現存吉慶圍神廳內的大炮,在一八九九年為錦田鄉民抗英時所使用。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列強瓜分中國的情況日益加劇︰同年日本割佔台灣省;一八九八年德國強租山東省膠州灣、英國強行租借山東省威海衞。一八九九年法國強租廣東省廣州灣。在這樣的情勢下,英國為免其他西方列強搶先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的地區,而影響其通過不平等條約——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和一八六○年《北京條約》分別割讓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安全,遂於一八九八年六月九日強逼清政府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通過《專條》的簽訂,英國租借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綫以南、今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附近大小島嶼二百三十五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租期九十九年。這些原屬中國的領土和領海變成為英國管治下新增的界域,所以被稱為「新界」(New Territories)。

元朗屏山發《抗英揭貼》

雖然中日兩國在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簽訂《馬關條約》,條約於五月八日生效後,台灣省被逼成為日本佔領地,但激起台灣愛國民眾的憤怒,依靠自己的力量武裝抵抗日軍接收,由該年五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十八日止,史稱「乙未戰爭」。在香港,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一八九八年七月一日施行前,「新界」地區由新安縣管轄。因此,一八九九年四月六日,達德約組織了屏山錦田廈村鄧族及元朗十八鄉鄉民發布《抗英揭貼》,全文如下︰

「公啟者:知縣昨已公布租借地之邊界綫,英夷即將入我境內,奪我國土,貽患無窮,而吾等亦將任人魚肉。凡不願作亡國奴者,必須承歷代先人守土志氣,高舉民族大義之戰旗,誓死抗擊英夷。為保證必勝,抗英志士必須熟練精良武器,現已開練兵場,凡愛國愛鄉之壯丁,無分姓氏,望每日持械到場齊集,作實彈演習,技術優勝者獎,背叛投敵者懲!元朗鄧氏。」

同日,由廈村鄧雄才率六十名壯丁組成一支武裝部隊守備廈村的軍事物資。一八九九年四月九日,港督卜力宣布於四月十七日正式接管新界,新界鄉紳義憤填膺,在元朗東平社學成立太平公局,號召各村鄉勇以武力反抗英軍佔領新界。四月十四日至四月十九日,新界鄉民先後在大埔、八鄉、錦田、廈村及屏山等地以武裝力量抵抗英軍,史稱「新界六日戰」。

錦田吉慶圍及泰康圍鄉民以火槍、鋤頭及木棍為武器,憑藉該兩條圍村的高牆和護城河作為濠溝奮力抵抗英軍的圍攻,最終四月十八日晚上,英軍以大炮炮轟將兩條圍村入口的大鐵門炸塌,攻入圍內,並當場拆卸吉慶圍及泰康圍的兩對連環鐵門,並被港督卜力作為戰利品運回其在英國的私人後花園作炫耀之用。

成新界抗英歷史見證

時移世易,一九一二年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國家逐步走入現代化自強及反帝反殖的歷程。一九二五年,香港正處於反帝反殖高潮的省港大罷工浪潮中。在錦田鄉紳鄧煒堂、鄧伯裘、屏山維新堂鄉紳鄧英生等父老極力爭取下,並出於緩和與香港華人的緊張關係的考慮,同年五月二十六日,英國將在一八九九年拆走的一對連環鐵門歸還錦田吉慶圍,港督司徒拔還親臨主禮。這裏有一細節故事︰英國未能找回完整一對原屬吉慶圍的鐵門,只有分別屬於吉慶圍和泰康圍的兩道鐵門,所以當時將原屬吉慶圍的鐵門置於吉慶圍入口的左方,原屬泰康圍的鐵門置於右方,保存至今,成為新界鄉民抗英六日戰的歷史見證。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