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龍文化館 記錄百年飛舞歷史

2022-10-15 00:00

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介紹館內擺設。
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介紹館內擺設。

(星島日報報道)大坑舞火龍已有超過一百四十年的歷史,並於二○一一年五月被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一○年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介紹大坑火龍文化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於今年六月,免費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觀。大坑火龍文化館常務副理事長羅詠詩表示,希望未能夠親身參與中秋節期間大坑舞火龍的本港居民及遊客,都能夠在大坑火龍文化館這裏感受到舞火龍的壯觀瑰麗。
羅詠詩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相傳自十九世紀起,大坑一條客家村落的村民為了驅趕肆虐的瘟疫,從夢中獲得啟示,由村民紮製火龍,繞村遊行、燃放爆竹以驅散瘟疫。由於效果顯著,村民於是在每年中秋節前,用燃點的香紮製火龍,圍住村落繞行,舞火龍也就漸漸成為了大坑的一項習俗,至今超過一百四十年。每年中秋節的農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日,村民便會於起龍前,以客家話拜神,火龍隨之起舞,之後會讓燃盡的火龍入海,寓意「龍歸天」,標誌着活動的結束。但羅笑稱,但現在出於環保原因,就不會再這樣做了。
幸得同道人義務助活化

而這項舞火龍習俗也於二○一一年五月,被列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於大坑書館街十二號的舊樓經一次重建後,於二○一○年被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二○一三年納入發展局推出的第四期「活化計畫」,一五年大坑坊眾福利會成功獲邀把這座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大坑火龍文化館」。

說起活化過程中的困難,羅詠詩苦笑說,由於歷史建築的活化通常由大型的NGO承辦,而負責火龍文化館活化項目的「大坑坊眾福利會」屬於一個街坊組織,人力、物力兼財力方面均略顯遜色,難以自行負擔前期籌備時的各項資源,幸好一群有志傳承火龍文化的人才和專才都集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團隊,義務地進行該項活化項目,才能有了今天這樣一個成功活化的結果。

羅詠詩介紹,大坑火龍文化館的地下一層有一個展覽廳,介紹大坑火龍的歷史、起源、火龍紮作工藝和典故、舞火龍路綫等,以及大坑作為傳統客家村落和該建築物本身的特色。從而可滿足活化的目的,就是將大坑舞火龍的故事和歷史意義展示給未能夠於中秋節前後親身前往觀賞舞火龍的遊客和本地居民。
設餐廳注入客家元素

在文化館的一樓設有名為「客廳」的餐廳。由於大坑火龍起源於附近的一條客家村落,因此在菜餚中注入客家元素,推廣客家飲食文化,同時也希望能藉此幫助實現文化館在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二樓亦可提供教育和體驗工作坊,舉辦一系列文化課程,吸引街坊、遊客和不同團體參加。包括中國文學、國術及傳統中華文化講座,如介紹舞龍、舞獅、舞麒麟習俗,以及一些文化方面的工作坊等,從而吸引街坊、遊客和不同團體參加,達到社區融合的目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