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理性看待輸入外勞

2023-04-24 00:00

進入疫後復甦期,本港諸多行業人手短缺是不爭的事實,已經造成相關行業成本上升、發展空間縮窄、服務水準下降等諸多弊端。為確保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和社會都需要正視本港目前人力短缺的挑戰,既需要引入高技術人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亦需要輸入基層外勞,特別是建造業、安老業、護理業等嚴重人手不足的行業。日前特區政府表示準備參考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畫,准許建造業輸入數以千計勞工,毋須經勞顧會批准。這一計畫亦反應出特區政府根據實際需要,務實有為,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賦能勞工短缺。特區政府必須繼續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在充分保障本地就業人口權益、優先照顧本地工人就業的大前提下,降低輸入外勞門檻、加快審批效率,才可有效解決人手短缺難題。
人手不足會影響未來發展

勞工團體普遍認為,基層勞工的工資不高,一旦輸入外勞,必然會造成競爭,進一步拖低香港基層的工資,令他們的生活質素進一步下降。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以偏概全,既不符合社會的利益,亦不符合基層的利益。以建造業為例,建造業議會早前發表人力預測報告,指焊接、棚架開合鋪磚的熟練及半熟練工人短缺數目,將由現時1.5萬人增至2027年的4萬人。

而據官方數字,註冊建造業工人平均年齡達47歲,如果長期人手不足,又不輸入外勞,行業就只能增加本地工人的勞動強度來作補償,這樣不但會對工作者的身體造成勞損,還容易發生工業意外。並且,香港未來有大量工程需要展開,興建公屋、北部都會區、明日大於計畫等等,關乎香港未來發展命脈,如果人手不足而導致工程無法按計畫竣工,拖慢進度,長期下來,整個社會都得為此而付出代價。安老業、護理業等服務行業亦同理,人手不足會影響這些行業的服務質素,阻礙的都是香港人及香港自身的發展。

本港輸入勞工機制嚴苛,效率遲滯,其實,香港成熟的外傭政策,在申請程序、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可作為建造業等各行業輸入外勞的參考。香港的外傭人數佔香港勞動人口約十分一,她們為香港家庭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幫助中產家庭照顧老小,幫助香港經濟發展,其效果不容置疑。如果我們容許其他一些新一代不願意從事的行業,如老人院護理、茶樓洗碗、地盤建築,也請外勞,相信本港經濟動力定能大有提升。

此外,常常被拿來和香港作比較的新加坡,亦是香港輸入外勞的良好參考。新加坡的外來勞工比例,位於全球前列位置,這使當地勞動市場克服勞工短缺困難,可因應經濟周期變化,作出靈敏調節,擴闊經濟的潛在產能。外來人力資源不但可在經濟暢旺時增加產量,亦為經濟下滑時作出緩衝,減低新加坡工人失去工作的風險,值得本港仿效。
有必要放寬勞動人口流動

輸入外勞後,本港也需要做好相關配套工作,保障在港外勞的權益,並在住房、合約、技能培訓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讓外勞能更無後顧之憂地為香港的發展作出貢獻。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必須做好外勞供應鏈和中介的審核工作,確保每一環節是可靠、可信的。

早前工聯會就接到有院舍外勞求助,指出發到港前已向內地中介交勞務費,然而,到香港工作後每月工資會被扣起一部分,甚至有院舍協助內地中介追收這筆款項。這種「剝削」行為有損香港勞工市場的健全,政府應參考外傭及其他地區的輸入外勞政策,在審核中介資質方面下更多工夫,避免出現黑中介的情況,不僅損害外勞利益,影響外勞供應,長遠亦不利於本港良好形象的樹立。

如今各行各業都全力以赴復甦經濟,不應讓人手限制了這一勢頭,放寬勞動人口流動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必然手段。只要輸入外勞不影響本地工人的就業和薪金水平,為了全港的利益,實在無理由反對。希望各界理性看待和商討輸入外勞,形成一套高效、簡易輸入勞工機制,以應對香港日益進步與發展的需要,保持長期競爭力。
張文嘉博士
海南省政協委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