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炸彈」隨時引爆 急性病發開刀更危險

2023-12-10 00:00

到私院進行「通波仔」手術所費不菲,不少病人因此卻步。
到私院進行「通波仔」手術所費不菲,不少病人因此卻步。

心臟病發「話來就來」,隱形患者若來不及做手術,後果不堪設想。港大臨床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姚啟恒指,不時見到公院病人在輪候進行「通波仔」手術期間發病,結果需做緊急手術。且因急性心臟病發無法預測,病人可能在街上或家中發病,未及入院已死亡。即使及時送院,病人也可能因心肌梗塞,引致心臟肌肉逐步壞死,使其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穩定,增加「通波仔」的難度,他坦言:「假設正常通波仔手術的危險性是1%,緊急情況下通波仔會令危險性增至5%。」 
人口老化  公院服務供不應求

不過,現實情況是,公院服務已供不應求。姚啟恒表示,長者與心臟病發生率有很大關係,隨着本港人口老化,公營醫療系統難免承受沉重壓力,公院醫生又不足,想加班增開手術節數亦有困難。

心臟科專科醫生胡志和表示,一般評估需否「通波仔」要看3大現象,一是病人曾有疼痛,二是冠狀動脈中有血管已阻塞7成或以上,三是心臟供血不足,「血管塞幾多成並不是唯一的金標準。」惟他指出,因心臟供血測試相當昂貴,動輒需1萬至1.5萬元,故不論在公營或私營醫療系統的覆蓋率均不高,「在私家會先叫病人做心臟電腦掃描,有需要再做供血測試,惟因電腦掃描已需花費5000至6000元,幾難開口再叫病人做其他檢查。」

公院受資源所限,更難為每名病人進行供血測試,變相只能用「血管塞幾多」、「病人有無痛」作為判斷手術需求的指標;若患者心電圖有轉變、曾急性心臟病發,輪候次序或會相應提高。但若病人無痛楚,或者血管堵塞位置在末端,亦可能被評估為不值得做手術,要視乎病例具體情況和個別醫生的判斷。

胡志和指,10年前在公營系統工作時,已見「通波仔」需求不斷上升。心臟病永遠難料何時會轉變,有人3條冠狀動脈堵塞,但病情穩定;也有病人塞一條血管也出事,足以致命。他歎道,前線醫生很多時會為病人情況差而着急,惟因手術名額有限,「上司未必同意呢個病人要先做,因為根本無咁多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