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繪畫有用?
2020-08-20 11:25
早前我到香港藝術館參觀「觀景.景觀——從泰納到霍克尼」展覽。當中藝術家揚.希栢瑞畫作《泰晤士河畔亨利小鎮的彩虹》,畫中有兩道彩虹;我從電子導賞中得知,此作品可能是由一名當地商人委託畫家繪畫,描繪泰晤士河畔一個熙來攘往的小鎮。畫面的雙彩虹不但增添了戲劇效果,也展現一六六○年代英國人對自然科學日漸濃厚的興趣、並記錄當地美景來彰顯財富。
我們觀畫,有時會從一個過於理性的角度去詮釋,執着地想要知道藝術家的創作動機。藝術家作畫時是否出現過雙彩虹呢?是否出現過雙彩虹恐怕無從稽考,有可能是藝術家創作時的一點感興,想畫點東西點綴畫面吧。藝術創作是很自由的,有時毋須以太過知識探究的角度去欣賞繪畫,因為繪畫是感性的事情。
繪畫在歷史上佔十分重要的地位,除記錄及傳遞訊息外,更有權力及地位的象徵。後來藝術家面對攝影的挑戰,發展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包括印象主義、野獸主義、表現主義及立體主義等,當代藝術就更是百花齊放。都市人習慣使用手機的拍攝功能記錄身邊的人和事,記憶體可以儲存逾萬張相片,影像變得唾手可得,變得愈來愈不值錢。再論繪畫有甚麼用?雖然似乎更難回答,但這都只是單從繪畫記錄真實世界的功能而論,繪畫又豈止記錄真實世界!
曾經有不同的學生問我繪畫有甚麼用?既費神,又花時間,難以糊口。我會先認同學生的說法,再自嘲,「影相按一下快門,比畫畫更省時間、更真實。」但我會與學生分享學習繪畫並不止是為了追求記錄真實世界,更重要的是學習欣賞「美」。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老師曾經提及,真正的美術繪畫,其本質是「美」:美是感情的,不是知識的;是欣賞的,不是實用的。所以畫家表現的是其在人生自然中所發現的美,不是教人一種知識。看過豐子愷老師的書,令我更感到學畫是一種分享、看畫是一種享受。我希望可以與學生分享「美」,因為學懂欣賞「美」,對身邊的人和事會有更多感受,留意及珍惜生活的點滴,發現更多生活的樂趣。
李鈺山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行委員及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8月2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