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年獎】戲曲整輯獲藝術家獎 朱少璋願為他人作嫁衣
2021-07-28 11:13
香港藝術發展局每年都頒發「藝術家年獎」,表揚有卓越表現的藝術工作者,屬於文壇的焦點盛事。今年藝術評論組別的獎項,由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朱少璋博士奪得。獎項評審讚揚朱博士「整合早期散落的資料,有助填補戲曲、文學、文化歷史的空缺,亦為後來研究者提供珍貴的資料,貢獻甚大。」朱博士默默整輯戲曲材料,造福後人。這份「願為他人作嫁衣」的情操在現代社會尤其珍貴,此次獲獎可見學界對他的尊敬和肯定。
記者:盧家彥 攝影:蘇正謙
現於浸會大學語文中心擔任高級講師的朱少璋博士,多年來一直利用公餘時間,進行戲曲的搜研工作,其中他編訂粵劇名家南海十三郎四百多篇專欄文章的《小蘭齋雜記》曾奪第十屆香港書獎。這有賴於他讀書時期的傳統中文系的學術訓練,朱博士畢業於浸大中文系,後於新亞研究所攻讀文學碩士,再回到浸大取得博士學位,使他能以嚴謹的學術框架,系統化地處理散亂的戲曲材料。
耐着寂寞埋首舊字海
朱少璋博士接受記者訪問時坦言,整理戲曲材料的工作既繁瑣又十分消耗精力,須不時進出各大圖書館,「要尋找館藏的參考資料不容易,這些材料不似網上搜尋,一個按鍵便能一覽無遺,有時候要從發黃的舊報紙、舊書籍中,細心閱讀後摘錄抄寫,再經多次嚴謹的審閱和校對,往往要度過無數個寂寞的晚上,才能編出一本便於其他研究者使用的學術書籍。」不過,朱博士則樂此不疲,「只要過到自己的心理關口,願意為他人作嫁衣裳,能耐着寂寞就會找到樂趣。」
整理材料如服侍前輩
訪問當日,朱博士向記者展示一份舊報紙的複印本,密密麻麻的小字如蒼蠅一樣排滿狹窄的版面,常人要瞇起眼睛才能勉強閱讀內容,朱博士卻笑道,「我正着手整理粵曲名家『小明星』的材料,她的真名是鄧曼薇,我們稱她作『薇姐』,她是粵劇四大平喉之一,雖然因病早逝,但唱腔自成一派,特別是唱王心帆的曲,簡直一絕,非常厲害!」朱博士當時笑得十分開懷,對戲曲的熱愛溢於言表。一時之間,文質彬彬的嚴肅學者,變成了樂於「追星」的小粉絲。
「整理材料,就如服侍前輩,把他們珍貴的材料保存下來。有沒有人記得朱少璋不重要,最重要是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前輩。」朱博士作為戲曲前輩的「小粉絲」,研究工作細心嚴謹,一點也不馬虎,深具學者風範,例如朱博士編著《井邊重會︰唐滌生〈白兔會〉賞析》時,為里面每一句戲曲唱詞編上序號,方便其他研究者寫作論文時引用。甚至在書本釘裝上,為了避免書頁自動合上,而採用「裸脊」的釘裝方法,使研究戲曲的人可以攤平書本抄寫材料,此書後來更因此得到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編訂材料的背後,是重重的心思與嚴謹的考量,亦是對各位戲曲前輩一份至誠的尊敬,「我會覺得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到最好,才算對得起前輩。」
兒時娛樂成學術研究
談起對戲曲的興趣緣起,朱博士對記者說,「我小時候住元州邨,家中比較窮,唯一娛樂便是聽收音機,那時候電台播粵曲,一播就是幾小時,當時我雖然對唱詞一知半解,但聽多了後便背得滾瓜爛熟。」他又笑言,「想不到以前的娛樂,現在變成有學術價值的材料。」他提到近年大家開始研究流行曲歌詞,如近期推出的《保育黃霑》,編訂了著名粵語流行曲作曲填詞大師黃霑多篇文章、手稿、信件等。朱博士認為「無論是戲曲還是流行曲,其實都和以前北宋詞相似,是一個時代的娛樂產物,文學性可能有所差距,但各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因為它們都如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面貌。」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