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不能內地專家一走,政府又故態復萌

2022-03-11 08:08

香港疫情爆煲至今,終於見到特區政府有一點點動起來的跡象。3月9日,伊利沙伯醫院已轉為專門醫療新冠患者的醫院,陸續有其他醫院改為專門收治新冠病人的醫院。伊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在員工大會發言時泣不成聲,表示「有80%救護車載來都是新冠病人,有病人未能入院,我們同事這個月捱得好辛苦……」。這就是醫療擠兌的結果。

3月9日新華社訪問了特首林鄭月娥,訪問出街之後,不滿政府抗疫工作的市民繼續「鬧爆」,質疑中央是否肯定林鄭政府的抗疫工作。

我細閱新華社的專訪,卻看到完全相反的意思。內地官方媒體,對各地區的抗疫成績的報道,都只會在當地的疫情結束之後才會做,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到整件事情已經定局,盤點成績,一目了然。那有在疫情還未結束,還在疫情高發時,去盤點去肯定的道理?

新華社的專訪,顯然在督促特區政府,要把抗疫工作做好。報道開宗明義就說香港的疫情的形勢十分嚴峻,整篇訪問的要旨是就「如何更好落實特區政府抗疫主體責任,科學精準施策實現防控目標」去訪問林鄭。

在專訪中,林鄭除了提到特區政府如何調動專門醫院去救治新冠病人,和如何用好內地援建的方艙醫院之外,還有兩點值得一書:

第一、特首承認「政府在信息發布等方面做得不太好」,雖然她只提到「信息發佈方面」,但也是開始承認做得不好了。特區政府做得差的地方,遠遠不止於信息發佈,而是整個抗疫工作都做得很糟糕。而核心問題是香港特區政府對自己的抗疫能力太有信心,對Omicron的防備心太低,對內地的防疫經驗太輕視,結果搞到一團糟,背後潛藏著對內地抗疫方法的抗拒。當然,肯承認錯誤總比不承認的好,起碼是一個開始,但市民就希望政府學得更快,改得更多,挽救生命,刻不容緩。

第二、撇開林鄭讚賞中央的門面話,她亦提到原本只邀請內地的專家,主要是在流行病學調查方面的專家來港協助。但中央見到香港老人家確診個案比較多,死亡個案不斷上升,所以派出治療重症的專家來港。林鄭這個講法也反映了在疫情之初,政府根本低估了內地專家對整個疫情防控的各方面經驗。

香港特區政府抗疫的核心問題,在於心態,本地精英潛意識有一種想向西方睇齊的傾向,潛在地想學西方躺平,想7月和外國通關。客觀上先低估疫情,不想學內地較嚴厲的抗疫手法,到疫情爆發個案暴升時,又慌了手腳,跟著形勢之後轉變,在幾個關鍵位置出現重大失誤,誘發大量死亡:1. 叫市民自測,陽性後再去急症室確認,先逼爆急症室。2. 叫確診市民留家隔離,毫無支援,令幼童、長期病者和高齡患者等高危組別,留在社區,互相感染,轉急症時也不來及救助。3. 讓高危區域如老人院自行應對疫情,造成老人院大爆發,成為死亡黑點。4. 全面逼爆醫院,造成醫療擠兌,既把醫護累壞,也增加他們感染的風險,同時大大減少成功救助患者的機會。

有人說Omicron好輕症,如流感那樣吧,不用太緊張。我提兩點反駁: 1. 近年香港流感一年死100多至300多人,現在Omicron大部份是輕症,但一日死200人,已等如過去流感一年死的人數,大家又知不知呢?2. 如果大流行的是Delta而不是Omicron病毒,我們仍用以過去的百孔千瘡式抗疫,會死多少人呢?

有人問,內地專家一走,特區政府又會否故態復萌?

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否則死得人多。

無論特區高官或本地精英,要改變自己的心態,要接受香港抗疫技不如人,切實落實內地專家建議的抗疫方案,不能再「貎似清零,實質躺平」。他們若想躺平,首先就要解答伊院顧問醫生何曉輝的難題,你隨隨便便就說「與病毒共存」,怎樣解決醫生面對的醫療擠兌災難?他們也要回應死者、特別是幼童死者家長的怒吼,你說與病毒共存,誰去保護這些生命?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本網站正使用 Cookie

我們使用 Cookie 改善網站體驗。 繼續使用我們的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 Cookie 政策。 Cookie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