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法國總統大選的啟示

2022-04-26 08:11

法國總統馬克龍驚險下,在次輪選舉再度擊敗極右國民聯盟候選人瑪琳.勒龐,成為法國二十年來首度連任的總統。雖然選舉結果塵埃落定,但外界相信馬克龍未來的日子並不易過。

右翼「國民聯盟」候選人勒龐的父親是「國民陣線」創始人,該政黨主張極端的民族主義,提倡法國優先、反對文化多元、反對經濟全球化;極端排外,反伊斯蘭教、反猶太、反移民、反難民;並提出反對代議制民主、擁護全民公投、與精英階層對立等極端平民化主張。

而出身中產、年輕有為、雄心勃勃的馬克龍,二○一七年以跨越左右之分的中間派旗號亮相,打出「復興法蘭西」旗號,他塑造了溫和精英人士的形象,與勒龐所代表的極端化相反。最終他以絕對的優勢擊敗勒龐,成為法國最年輕總統。

但勒龐吸取兩次敗選後調整策略,將「國民陣線」改了名,打造親民和包容的形象,試圖淡化政黨極端色彩。她大打民生牌,切中馬克龍痛點。她走到群眾中間,閒話家常,了解法國人民生活有幾艱難,咬住馬克龍任內民眾購買力下降等問題,可以說是打盡民生牌。

而馬克龍在過去五年期間,溫和精英形象反而成為他的痛點,予人「冷漠」和「高高在上」的感覺,例如他在競選時遇到選民拉着他抱怨因俄烏戰事,燃油價格大升,嚴重影響生活。馬克龍就叫那個選民「將室內氣溫調低一、兩度啦」,這位選民即反擊說「我早已調低了溫度捱日子了,現在的問題是連開車外出都考慮汽油費太貴。」馬克龍令人有「何不食肉糜」的感慨。

馬克龍在任五年,亦被指多輪改革都指向弱勢群體開刀,被冠以「富人總統」名號。

相比內政,馬克龍似乎更在意塑造法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大國形象,務實地「向外看」。勒龐主張法蘭西優先,是以一種極端化的方式排外和去集團化,主張法國退出北約來單打獨鬥。通過大選結果來看,法國選民認為,法蘭西憑一國之力難以獨自立足,團結盟友、強化歐盟地位和作用的想法,稍佔上風。

不過,本來對於美國在北約的主導地位,馬克龍一直頗有微詞,他上任初期就尋求組建歐洲聯軍,試圖推歐洲戰略自主,甚至講出「北約腦死亡」之聳人聽聞評語。但俄烏衝突爆發後,馬克龍的斡旋收效不明顯,法國不得不站到美國和北約一邊。法國離戰略自主的夢想,反而遠了一步。

可以預見,馬克龍險勝連任,勒龐強大的極右派勢力,以及左派聯盟,都將成為馬克龍組建新政府的「攔路虎」。

從選票分佈,五年前在二○一七年馬克龍以66.1%比33.9%的支持率擊敗勒龐。比較今次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投票結果,可以觀察出法國的政治生態。四月十日的首輪投票中,馬克龍得票27.6%,勒龐得票23.4%,即是兩人的死硬支持者基本盤沒有甚麼變化。到第二輪投票,馬克龍以58.6%對41.5%的優勢獲勝,雖然馬克龍的取勝比率比預期要大,但不投票的法國選民亦比預期多。

其中一個關鍵是在首輪投票中,以21.95%排第三位的左派聯盟法蘭西不屈服黨的梅朗雄敗選後,只是公開呼籲支持者不要將任何一張選票投給極右的勒龐,但沒有明確地叫支持者轉投馬克龍。

左派政客的取態反映在投票率上,根據法國益普索(Ipsos)民調機構估計,在大選的第二輪投票中,法國全國的棄權率約為28.2%,即是投白票或沒有投票,這是自一九六九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大選前,巴黎三十多個組織、工會上萬人示威,最大訴求就是「不要馬克龍,也不要勒龐」。這反映了法國未來的內政外交困局。

過去五年,勒龐一派支持率的明顯上升,說明極端保守主張不再是法國社會的邊緣想法。這次投票結果看法國的政治光譜,正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更有機會是滑向社會撕裂。

編者按:盧永雄先生因個人事務,請假個多月,期間由《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撰寫《巴士的點評》。

全文刊《頭條日報》專欄「巴士的點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