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如何推動巨輪起航

2022-05-19 08:08

行政會議通過第六屆政府的架構重組方案,新方案是候任特首李家超和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商議的結果,相信亦得到中央的支持。

來屆政府會由三司十三局擴大至三司、三副司、十五局。先簡單總結新政府架構的變化:

第一,政務司、財政司和律政司都會增加副司長職位,同時強化司長辦公室的人手;

第二,新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而運輸及房屋局將分拆成兩個局:運輸及物流局和房屋局。

第三,過去發展局歸財政司司長管理,而運房局歸政務司司長管理。改組後發展局、房屋局和運輸及物流局都會統歸財政司司長管理。財政司司長會管理六個政策局,政務司司長會管理九個政策局。

政府改組當然是為了解決根本問題,到底政府架構面對甚麼問題呢?

香港回歸已二十五年,社會對政府最大的批評是很多重大問題,政府都無法解決。政府就像一艘巨輪,行走得相當緩慢,有時甚至在原地打轉。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去年七月十六日「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提到,對香港的管治者要有更高的要求,強調他們「不僅要想幹事,還要會幹事、能幹事、幹成事。」問題是整個政府機器是否能夠「幹成事」呢?

在香港回歸之前,在殖民地政府的年代,縱使社會對當時的制度有百般的批評,但當時的港英政府仍然是相當高效。

有人說,是政府的AO(政務主任)出了問題。然而,香港回歸前政府的骨幹也是AO,為甚麼當年的AO做到事,但如今的AO就做不到事呢?

邏輯上有兩個可能,一是過去的AO臣服於來自英國、較專制的殖民地長官,但回歸之後,同樣的AO卻與政治任命的領導班子對抗;另一個可能是回歸之後,香港政制急促開放,社會上反對政府的力量愈來愈大,政府高官要麼與反對者妥協,要麼是為官避事,少做少錯。無論是因為那個原因,客觀上都會令政府這艘巨輪,不會按阿爺以至市民的意願前行。

所以,政府改組,著眼要看的,除了是具體的政策局構成,也關乎改組的大方向。其中一個變化是擴大政治問責班子,增添十三個政治委任官員和五十七個公務員職位,涉及每年總薪酬開支增加九千五百萬元。

批評者會認為政府改組,愈搞愈浪費;支持者則期望政府大幅強化高層管治團隊,能推動政府這艘巨輪前行。

有某位政務司司長曾經講過,他的辦公室只有四人,根本是「無爪蟛蜞」,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到。猶記得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改變是高官聘任制,要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按能者居之的原則,選拔首長級官員時不論資排輩,甚至可以不局限於公務員團隊之內物色。政府有一千五百個首長級職位,其中AO職位有三百多個。當時有消息傳出D8級的常秘也可能對外招聘。從外引入能者,以新血衝擊舊血,這是一個方向。

不過,政府現在似乎行另一個方向,就是重組、強化三司團隊,由三司去推動政府向前。

特區政府完善了政制之後,解決了一些固有問題,但又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一、現時立法會的九十個議員之中,只有一個議員勉強算是反對派。當反對派消失之後,政府就再沒藉口說因為反對派議員拉布,令施政不前;

二、過去政府官員長期被反對派威嚇,部份官員養成為官避事的心態,就像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指受害者最後變成同情加害者的心理狀態),政府高官即使不再面對反對派壓迫,會否仍然不敢做事?

三、完善政制之後,建制派主導,但他們向政府施壓,甚至在利益交換上,絕對不弱於反對派。究竟建制派會形成一個健康正面的推動力量,還是會變成對政府施政的新阻力,令到政府仍然強不起來呢?

這些問題都未有答案。而來屆政府似乎試圖強化三司,去推動施政向前。這個改革若要成功,由特首、三司、三個副司長,是否能夠有夠大的主觀能動性,去推郁政府這艘巨輪,是成敗的關鍵。

大家其實都不要太害怕政府這艘巨輪會撞上冰山,反而是害怕這艘巨輪不動如山。無論是房屋、國安以至經濟發展,若政府不作為,根本解決不了。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