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集合全球力量 以人為本保育環境
2019-09-28 08:23
「地球只有一個,這裏沒有B計畫。」這句話常掛在環境保育者口中,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行政總裁Sally Jewell亦如此確信,雖然地球病重了,但仍可找醫生求救。該組織以科學為基礎,借助數據推動太平洋可持續發展漁業;以創意保育野生動物,為犀牛角、象牙獵戶另覓生計,對外推介其農產品及手工藝戶;同時又看重教育傳承,於香港建立蠔礁展示館。TNC集合全球力量,跨越國界、種族及政經文化的限制,解決了當前逼切的環保議題,並成為第四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得主。本報將以系列分享今屆呂志和獎各得主的故事。本報記者
持續發展獎得主
TNC於一九五一年在美國創立,最初由保育土地及水域做起,但慢慢發現單顧土地及水域並不足夠,因這兩個範疇均受着地球上多種因素互相影響,故該會擴大工作範疇,至今有超過四千名員工,目前除了涉獵原有的議題,亦關注食物及食水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及建構健康城市。
人與自然共融而非對立
人與大自然的生活從沒分離,但兩者如何達至共融,而非處於二元對立的關係?TNC行政總裁兼前美國內政部長Sally Jewell,借用其前同事、前美國國務卿克里的話給予答案,「地球只有一個(There is no planet B),這裏沒有B計畫。」作為有近七十年歷史的環團,TNC以行動作回應,問人類怎能不愛惜自己的家——地球?
環保界常說,地球病了。對Jewell來說,地球有多病?「假設地球是一個人,他病得嚴重,不過可找醫生求救,做一些能改善健康的事。」她深信世界公民有「自救」的機會,該會也認為環保、經濟、發展等因素並非對立,其以人為本的保育方針,正是要將不同階層和地區的人拉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努力。
引科學數據制訂應對方案
放眼TNC於全球的保育足迹,目前其工作涵蓋了七十二個國家,並以科學為基礎,屬下有逾四百名科學家就該會關注的議題進行研究。Jewell指,若有科學化的研究及數據,將可更具體地制訂短期和長遠的目標和應對方案,並在不同時段在不同地方施行工作計畫,科學引證可讓他們知道通過甚麼行動改善環境,舉例說,全球魚量正在下降,該會研發先進的圖像識別軟件FishFace,追蹤漁獲種類、數量和捕撈地點,助太平洋地區作業的漁民,以低成本方式評估相關物種的數量,進行可持續捕撈。
Jewell坦言,很多人想到環保工作,便覺得過於複雜、挑戰太大,不知從何開始,而其協會擅於把複雜的挑戰,以創意轉化為一些實際計畫,讓參與者能夠真正投入工作,「從一小步及『落地』做起,使概念從本地滋長再向世界推進,令政府及商界明白甚麼是可行方案。」以保育野生物種為例,因犀牛角及象牙有價有市,致使犀牛和大象被大量獵殺。為使村民不再獵殺野生生物,TNC對外界推介村民的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助其另覓生計。
建蠔礁展館傳承環保意識
教育是環境保育的重要一環,TNC今年五月於本港下白泥鴨仔坑,建立了首個永久的蠔礁展示館,展示后海灣文化及有關蠔的科學知識。Jewell表示,當前面對的環境問題,可從大自然找到部分答案,「蠔可說是自然界的工程師,有天然淨化海水的功能,可改善當地水質和穩定海岸綫。」有資料顯示,一隻生蠔每日能過濾二百公升海水,淨化渾濁的水質,為海草、細小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種製造健康的生態環境。該會設立蠔礁展示館後,邀請中學生到訪考察,以教育使環保意識和文明知識得以傳承。
Jewell深信,世界文明就是不同地方的人走在一起工作,為地球作出貢獻,她感謝其團隊獲得呂志和獎的殊榮,獎項為他們給予認同及希望,令該會的工作被更多人注意。
港大校長張翔是今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遴選委員會其中一員,他認為,TNC集合全球不同社群跨國界、種族和政治文化,共同解決世界重大環保問題,「TNC強調自然和經濟、社區發展可並行,重視與當地居民的溝通、尊重當地文化,發動年輕人和學者科學家參與,讓保育人士、政商界和社區協作、共享資源,達致共贏。」
張翔:債務換環境計畫具遠見
張翔稱,TNC倡議自然資本的概念,其「債務換環境計畫」提供經濟誘因鼓勵發展中國家解決環境與保育問題,是跳出框框、具遠見的舉措。另外,TNC提倡源頭解決問題,在國家,以至國與國的層面推動環保政策改變,籲全球尋找對策,同時其執行力強,各地建立的情報網絡於應對非法捕獵、黑市買賣等跨境問題發揮了很大作用,以上皆為獲獎原因。
成立於一五年的呂志和獎,由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創辦,設有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及正能量獎,表揚對持續發展及人類福祉,保護大自然及文化有貢獻的人士或機構。呂志和盼望世界有「和諧共享」精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都是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彼此間互相尊重,有和諧的環境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全文刊《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