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紀病毒打硬仗 孔繁毅分秒必爭
2020-04-20 08:07
新型肺炎殺入香港前,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與「師傅」袁國勇洞燭先機,推斷此由冠狀病毒引發,制定以混合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對策。○三年沙士在隔離病房照顧病人的孔繁毅,親身體會到「病毒不放假」,遂加入醫學科研團隊,分秒必爭與病毒競賽,打贏一場又一場流感硬仗。經孔繁毅治療的確診病人陸續出院,也為他打下強心針,「每當有病人康復,那種開心是沒有任何事可以比得上。」近日確診個案回落,總算為前綫醫護帶來一點喘息空間,孔繁毅卻未有停下來,繼續臨牀用藥研究,冀研發出新型肺炎疫苗。 記者 林紫晴
訪問當日,剛完成教學的孔繁毅跑樓梯趕至,帶領記者穿梭瑪麗醫院教授樓,前往其辦公室詳談。「確診個案終於跌至個位數了」,他不禁歎道。二月初,瑪麗醫院的隔離病房開始接收新型肺炎確診患者,一百多名病人均經他治療。
從現有藥物尋治療綫索
「年輕同事一開始都好驚,他們沒有經歷過沙士,不太願意入隔離病房」,孔繁毅直言,香港突然爆發新型肺炎,初期未知病毒特性,前綫醫護需要時間適應。經歷過沙士、豬流感的他,也難掩緊張情緒,特別小心看待新型冠狀病毒,「這病毒好聰明,有些病人可以完全無病徵。」
去年底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爆出不明原因肺炎,被內地媒體揭發有售野味,令人回想起○三年沙士,孔繁毅與「師傅」袁國勇也憑藉沙士經驗,推斷此為冠狀病毒,「這不似流感,因流感爆發嚴重及快很多,所以我們覺得很大機會是冠狀病毒。」
一月中,他們已想出治療病人的對策,並制定「三聯療法」,即蛋白酶抑制劑、干擾素及利巴韋林。孔繁毅擅於流感疫苗及抗病毒研究,經驗告訴他對抗新型病毒,可從現有藥物找出治療綫索,「打開實驗室的藥庫,看看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便可找到抗病毒的共通點。最重要是安全,不用第一期臨牀研究,在cell line(細胞株)及動物身上試過,可行的話便能用藥。」
孔繁毅的傳染病科知識,啟蒙自恩師袁國勇,也令他踏上科研之路。○二年,孔繁毅通過內科專科試後,在感染科及肝腸內科之間躊躇不定,轉職至深切治療部,經鄭智聰醫生介紹,認識當時已是傳染病學權威的袁國勇。「第一次聊天已覺得很投契」,一次傾談,他便決定跟袁國勇學師。
拜師袁國勇 沙士考察開眼界
一年後香港爆發沙士,袁國勇及團隊視之為百年難得一現的傳染病大爆發,加緊研究。孔繁毅憶說,當年與鄭智聰及鄧兆暉醫生跟隨袁教授,到淘大花園實地考察,分析空氣傳播病毒的原因,令他眼界大開,「雖然當場沒有很重大的發現,但整個過程很fascinating(引人入勝)。」
沙士期間,孔繁毅仍在隔離病房照顧病人,每天進內三至四小時為病人檢查及「聽肺」,「當年病房沒有負壓,都驚(會受感染)。但全部醫生護士都拍心口入去,頂住。」他下班後再去聯合醫院做臨牀研究,分析沙士病人的病毒指數,想盡辦法治療病人,「當時很多沙士病人出現併發症,甚至要入深切治療部,卻只用利巴韋林或類固醇,欠缺最關鍵的抗病毒藥物,後期才同時使用蛋白酶抑制劑,作雙聯療法。」
戰豬流感 首研血漿治療
沙士疫情過後,孔繁毅赴美深造臨牀傳染病科,回流香港不久,又要面對○九年的豬流感爆發。他被任命主導恢復血漿研究,夥紅十字會實驗室,收集豬流感病人康復後的血漿,開展全球首個用血漿治療的臨牀研究,「用血漿治療不是新方法,早於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爆發,已有文獻記載使用。但我們當時的研究是展望式,比較康復者血漿及沒有豬流感抗體的免疫球蛋白,從而抑制病毒指數,減低感染豬流感的死亡率。」
「我們打了一萬個電話,篩選出八百名捐血者。有些康復者不止捐一次血,真的很感謝他們的慷慨」,孔繁毅說。及後,美國多所大型醫院花了三年時間重複該研究,更將規模擴大,證實孔繁毅與團隊的發現。
臨牀診斷及研究工作以外,孔繁毅亦是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肩負收生重任。身兼多職的確難以兼顧,他卻樂在其中,「收錄未來醫生意義重大,十幾年後,便是他們照顧我們這一代人。」為讓新晉醫生更全面,每年他會到訪英國,了解當地醫科生增潤學年的做法,「做科研也好,去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亦好,最重要是讓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使他們當醫生的決心更堅定。」
肩負收生重任樂在其中
回顧二十年的從醫生涯,孔繁毅一直只在做好一件事:「我們做臨牀診證、研究,最終目的好簡單,都只是想病人康復。」今次疫情風高浪急,第二波爆發情況更嚴重,他從中體會到不同崗位的醫護,聯成一綫同心抗疫的可貴,「由一開始大家都好擔心,但之後適應下來,便互相協助,抽空作臨牀研究。」
眼見確診病人一個又一個出院,即使連續工作三個月沒放假,又因無暇吃午餐消瘦十磅,孔繁毅亦樂此不疲,「每當有病人康復,那種開心是沒有任何事可以比得上。」隨着確診個案回落,第二波爆發漸告一段落,孔繁毅未有鬆懈,「我們預計冬天會再爆發,正準備研究新藥及簡化治療,希望快點研發出疫苗。」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