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朝早先落暴雨?天文台:紅黑雨次數高過下午1.5至2倍
2020-06-08 22:01
本港今日再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是繼前日黑色暴雨、昨日紅色暴雨後,第三日出現暴雨警告。巧合地3次的暴雨都是集中在凌晨及上午時段。天文台統計由1992至2010年,紅色和黑色暴雨警告在上午(凌晨00至中午12時)的生效時間,分別是下午(中午12至午夜24時)的1.5及2.5倍。而在2000至2019年,以每場暴雨首次發出紅色及黑色暴雨的時間來算,上午發出次數更分別是下午發出次數的約2倍和1.5倍。從統計數字看來,早上發生嚴重暴雨的機會似乎較大。
天文台科學主任莊民諾本月2日曾以《返學先嚟落雨?》為題發表天氣隨筆,「每逢雨季,早上來臨的暴雨總令人猝不及防已出發上班上學的市民就算帶了雨傘都會被狂風驟雨弄得渾身濕透,好不狼狽。...我當時就有一個迷思,深夜來臨的雷聲,是否就是停課的前奏?到底暴雨是不是專挑在早上出現?」
天文台解釋,季候風是海洋和陸地溫差造成的大氣低層氣流,每年到了5、6月,香港的盛行風會從源自陸地的東北季候風變成源自熱帶海洋的西南季候風。西南季候風的暖濕特性,強對流提供了有利的能量和水汽條件。暴雨屬強對流天氣,但在早上出現的觸發機制,學術界仍未有共識。
曾經有研究指出,在夜間,洋面及沿岸的暖濕西南風維持大氣低層相對較暖,但雲頂卻會因輻射冷卻而降溫,越夜越冷,使大氣低層和雲頂的溫差擴大,可以增加大氣的不穩定性。此外,西南風在沿岸地區的匯聚也有助暖濕空氣的抬升,可以加強對流發展。
隨著這種觸發對流的機制在日間減少,沿岸地區驟雨亦會普遍減弱。同時,內陸地區日間升溫較海洋快,高溫會觸發對流,這便解釋了內陸地區的驟雨為何多出現在下午。當然,觸發或加劇強對流的條件,還有高空輻散、垂直風切變等,但相對而言這些因素受日際變化的影響較少。
天文台提醒,雖說香港夏季的暴雨泰半發生在早上,但市民在其他時間也不要掉以輕心,雷雨發展迅速,經常會不請自來。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