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李少文為山旮旯發聲 爬梳史料保衞郊野
2021-05-31 07:58
未獲大眾支持的郊野公園建屋議題近日再被炒熱,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一如既往,埋首梳理歷史:「郊野公園規劃之初,以康樂為首,保育為次」,郊野助提升生活質素,價值高低社會自有公論:「疫情期間郊野人流增,而且地產商一邊斥郊野霸地,同時又用自然美景作樓盤賣點。」代表甚麼?「人不能與自然割裂。」李少文籲發展郊野前先自問:「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在紅綫處處的時代,他未忌諱評政府政策,雖不知頂上的斧頭何時鍘下,但他決意盡力而為:「真相永遠難聽,我寧在真實中痛苦,勝於在幻想中快樂。」
與李少文在中葵涌公園見面,公園被大連排道的工廈群完全遮擋,難怪被稱為隱世公園。「這里以前是牧場,養牛的,」他指向園內一處,「這里仍保留讓牛隻飲水的地方。」李少文在長春社深耕保育議題十七年,在他眼中,每寸土地皆有其歷史,很多事都可以尋根究柢,郊野土地的出現亦其來有自。
劃郊野公園之初 以康樂為首
前人談郊野公園起源,往往以六七暴動為起點,稱為令市民在動盪後獲心靈安慰而大幅規劃,但李少文整理史料,發現最早於一九六六年政府已提出劃定郊野公園,追溯時代背景,自四十年代起內地掀逃港潮,最初來港的是精英分子,到六十年代較多平民,港英政府視他們為難民。
難民生活資源匱乏,有不少人自行在山邊砍伐樹木、建寮屋度日,有人將農地改為工廠,致山嶺受破壞的範圍漸大,「為了生計,道德上無對與錯,但客觀地令香港環境有很大變化,唯一解決方法是做好規劃」。
寮屋區發生多次大火後,為免社會累積更多怨氣致動亂,殖民政府終將難民視作香港公民看待,增撥社會資源及福利,亦是此時,政府開始思考除了住屋之外,亦應提升市民生活質素。李少文認為史料在在說明,「郊野公園規劃之初,以康樂為首,保育為次」。他笑言管理郊野公園較便宜,「政府其實是『計縮數』,最低成本做最大的效益」,郊野公園遂應運而生。
人類難與自然割裂
四十多年來,郊野公園先是市民燒烤聚會的熱點,至近年爬山風氣盛,山野比賽、遠足人士絡繹不絕,而本港經歷的兩次疫症,郊野則暫時權充市民的避難所,一解港人苦悶。李少文直言,連有意在郊野大展拳腳的發展商亦難逃郊外的吸引力:「地產商一邊斥郊野霸地,同時又用自然美景作樓盤賣點」,自相矛盾的論點,印證人類難與自然割裂,郊野確實有其價值。
前特首梁振英重提可發展大欖郊野公園用地,指生態價值不高的地方,應盡快通過城規程序建屋。不過李少文指,郊野範圍內有八至九成為集水區,亦有位處「山旮旯」之地,當年政府劃地時亦已考慮郊野是否適合發展。
今次被點名的大欖一帶,李少文認為位置偏遠、毗鄰三號幹綫有噪音問題,亦沒有相應生活配套,吸引力低,不過他最不認同的是繞過現行機制,「你覺得生態價值低,但未做環境評估,標準由你定的嗎?你是環保專家?」長春社曾在該處發現具保育價值的植物,但李少文暫不透露詳情:「倘他(政府)真的上城規會時,我們須以此為理據。」
應吸取規劃失誤教訓
坊間有支持郊野建屋的論調是「雀鳥哪及人的生命般重要?」李少文指是價值觀取向的問題,發展之前應撫心自問:「我們想要怎樣的生活?怎樣的社會、怎樣的管治?」最省地的選項,可能是全部人留在室內,餵「電子奶嘴」予下一代,他再問:「這是否我們想要的香港?」
又有人問:「無屋住、搵食艱難,何以追求其他事?」李少文提醒,香港是已發展的地方,意味城市已成熟,不會再有如發展中國家般有大型發展,若港人視自己身處第三世界地方屬自甘墮落,亦反映政府規劃有失誤。
李少文成長於春秧街劏房,由劏房走上細小的梗房,慢慢有空間與祖父輩分開住,他直言「每個政府都希望市民生活質素持續改善」,但七十後的他人到中年,眼見香港似走回頭路。他強調香港的問題不單止住屋,而是整體配套,「在邊緣地區建屋,有無交通?工作地點能否配合?」正如當年新市鎮的構思是居民可於當區生活,李少文質問:「但新市鎮做不到自給自足,我們有否吸取教訓?」
評論政策恐招狙擊
由環保團體評論社會政策看似越界,連李少文也自嘲:「很諷刺,環團的視野不應該這麼闊,政府才應看闊一點」,但政策不濟會令環境受破壞,一環扣一環,環團難以不發聲。他認為若政府連丁點批評亦接受不到,政策只會更壞,累積的壓力及民怨亦會漸增。
近日社會氛圍轉變,有人發表意見時更暢言,有人頓變得欲言又止。李少文不時評論政府政策,他坦言現時亦有被狙擊的擔憂,「似有一把斧頭,在你頭上像鐘擺般晃動,不知哪天會鍘下來」。若真有被噤聲的一天,「到時專注做公眾教育吧,人最擅於生存,問題是你想如何生存?」他說罷輕歎。
不過這不代表李少文想撒手不理,他期望繼續將事實真相及值得人關注的事件,繼續以不同渠道告知大眾:「真相永遠難聽,你將它美化永遠是好事,但我寧在真實中痛苦,勝於在幻想中快樂。」
棄教席做記者 轉投環保深耕保育
李少文專注於鄉郊及古迹保育,他期望大眾對保育的意識提高之餘,更要做足fact check(查核事實)才算負責任。
自中大新聞系畢業的李少文喜愛在山間拍照,步入職場後,他賣過電腦,做過教師,做過「環保beat」記者,對保育議題感興趣,機緣巧合下加入長春社工作,一做已是十七年。回想當初放棄安穩教席做記者,他承認是放棄安逸,「可能有心癮,想將我相信的、別人應該知道的事,告訴更多人。」
他近年喜見大眾對保育的關注度提高,不過他留意到網上部分保育資訊未經fact check,內容與史實不相符,「單憑一兩張meme圖、文字就下判斷是很危險的」,他提醒市民應盡量查核事實,尋找真相,才稱得上負責任之舉。
真相永遠難聽,我寧在真實中痛苦,勝於在幻想中快樂。
《星島日報》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