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專訪|團結基金黃元山倡加快拓展新發展區 簡化收地程序增熟地供應
2021-08-10 04:30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樓價直逼歷史高位,土地供應不足往往成關鍵議題,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稱,過去數年本港住宅供應出現斷層,要正視問題,不但應加快開拓新發展區,包括新界東北及洪水橋等,政府亦應簡化城規及收地程序,做到「拆牆鬆綁」,並設置跨部門合作小組,令更多生地轉為熟地,進一步增加供應。 黃元山接受本報專訪表示,跟據該基金的未來土地房屋落成量預測,私樓在未來5年、即2021至2025年間,平均每年落成量約1.5萬伙,而繼後6至10年間(即2026至2030年間),落成量更每況愈下,平均只有約1.2萬伙,而相較20年、長策會的建屋目標而言,即公私營建屋比較仍為6比4時,每年私樓落成量平均1.8萬伙,由此可見,供應屬大幅落後。 黃氏再指,至於公營房屋方面,以該基金的預測,未來4年間(即2021/22年度至24/25年度),平均每年落成量為2.1萬伙,亦未能追上長策會目標的3.01萬,而繼後5年(25/26年度至30/31年度),平均每年落成量則為31700伙。 故以上述推算,在過去8年間,公私營物業的建屋進度,可謂大幅落後長策會的目標,其中,私樓累積短缺2.05萬伙,而公營房屋則尚欠10萬伙,即合共短缺12萬伙。 他再指,雖然未來5年間,公私營物業供應量合共約18萬伙,但由於短缺的單位數量共約12萬伙,若要追回供應,即往後5年間,平均每年要有6萬伙新供應,由於尚欠的單位數目眾多,故此,要追回供應量,必須要加快生地變熟地的過程,令部分屬中期供應的住宅,可提早落成。 黃氏指出,建議加快已規劃的新發展區落成速度,包括新界東北及洪水橋等,而政府亦應簡化城規程序、加快收地及環評工作,做到拆牆鬆綁,進一步增加供應,而過往本港住宅供應,並由拓展新市鎮土地而來,但近年造地速度緩慢,令供應處於斷層期,而在拓展新市鎮速度較慢下,亦令可使用的土地比率減少,目前本港僅使用20%土地,相比深圳的50%,以及新加坡的70%均較為低,必須要靠拓展新市鎮帶動。 同時亦指出,政府過往設有拓展署,統籌土地發展的工作,但目前效率卻未如理想,應設置誇部門合作小組。 他再指,在目前政府已規劃的新發展區,包括新界北、東涌擴展區、小蠔灣及明日大嶼等,涉及約5080公頃,但長遠發展而言仍未足夠,預期須要9000公頃的土地,若要達到該目標,建議可於長洲南建人工島,以及在9個潛在發展區域,作進一步研究,包括洪水橋擴展區、元朗東南、古洞南及粉嶺南等。 若供應增 樓價可平穩 另外,亦要做到「多快好省」,並以基建先行,始終沒有基建難以做到高密度發展的市鎮,當中交通尤其重要,亦建議增建道路網及鐵路。 對於目前樓價偏高,黃氏續稱,影響樓價升跌有不少因素,除了一般的市場、資金及流動性因素外,亦與供求有一定關係,若供應增加樓價自然可平穩,亦可令市民享更大的居住面積,能夠安居樂業。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