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修活化添新章 江夏圍古宅久歷風塵
2021-12-20 06:07
位於八鄉吳家村、屬三級歷史建築的江夏圍大宅,近年在恒基的活化發展計畫下,大宅及附近一帶已發展成工地,被重重冰冷的鐵板圍封。在江夏圍屋主黃仿僑的後人吳明岳帶領下,回到他昔日成長的大宅,眼見從前大片農地稻田已成工地,難免帶點傷感。傷感的不只是眼前景象物事人非,而是再一次打開了一個埋藏已久的回憶匣子,一段關於這個家族的興衰故事。有關黃氏一族的起落、賣地經過,由後人吳明岳逐一分享。
印尼華僑黃仿僑,祖籍廣東梅縣,靠黃金生意發迹,於1933至1936年間,建造這座碩果僅存的客家古老大宅,其後人則視大宅為祖屋。大宅樓高兩層,佔地約5.3萬呎,合共27間房間。後期黃氏將房間出租,家人主要住在一樓,租客則住地下。
四角樓設計帶南洋風格
江夏圍大宅又名「源遠堂」,正門門匾刻有此名,門側則寫有「源思相澤、遠樹家風」的門聯,以表思鄉之情。此外,門上裝有金錢狀的透窗,樓頂則有蝠鼠等動物裝飾,象徵吉祥、福氣之意。以前大宅前面有一個蓮花塘及魚塘,另有四座鳥塔餵飼白鴿,不過魚塘等已被填平,如今僅見兩座鳥塔。至於大宅在設計上,保留傳統客家特色,四四方方,屬典型四角樓,外觀帶西洋風格,主樓大門外部分由仿羅馬石柱支撐。不過黃氏後人吳明岳則指,這種中西夾雜的特色屬南洋風格,與黃仿僑早年在印尼生活有關。
吳明岳是黃仿僑長女的兒子,是黃氏最年長外孫。吳明岳說,外公當年應該是乘着「賣豬仔」熱潮,去到南洋之一的印尼打工,發迹後回港生活。他說,外公選擇在吳家村扎根,全因創建吳家村的吳郁青同是印尼華僑,是其好友且識於微時,於是決定買地建屋,求個照應。席間,吳明岳分享了外公與母親一段日治時期及國共內戰時的家族故事。「當年母親有能力讀大學,但外公認為女孩子不用讀很多書,結果母親離家出走,隻身跑回內地念書」,其間吳母選擇參軍,認識了父親並相戀。國民黨退守台灣之際,二人跑回香港投靠外公,父女始破鏡重圓。
曾被徵作日軍大本營及警署
不過大宅在日佔時期被佔領,用作其中一個日軍大本營,黃氏一家被逼撤離,搬到附近的吳家村暫住。和平後,大宅隨即被借用作臨時八鄉警崗,至53年新警署落成後,黃氏始能搬返大宅。吳憶述,「當年每逢春秋二祭,大時大節,他們都能回去做儀式,警署都會通融,讓我們入內」,並分享過去不時傳出鬧鬼事件。
黃仿僑高峰時期擁有逾40萬呎土地,除了大宅就是農地,大多用來出租。「當年的田租屋租非以金錢結算,而是用穀物代替」,當時住在大宅的租客並不多,約六、七戶左右,其中一戶是名導演章國明的家庭」,吳明岳如是道。回想當年,江夏圍曾種滿不同果樹,「你能想像的,且能在香港種植的,都一應俱存」,最令吳明岳難忘的是水柿。閒時吳會到亭園作弄池中魚,拿棍拍打牠們;有時又會被逼跟隨外公寫大字,「偶爾他會叫我們幫他抬大腳,抬得開心就有斗零收。」
40萬呎地出租 名導章國明為租客
黃氏家聲顯赫一時,曾於文咸西街經營「順昌泰銀號」,但難逃賣地賣屋的命運。吳明岳分享,有指外公當年從事黃金生意時,一架載有巨量黃金的飛機,於柏架山墮落,黃金散落整個山頭,引起一股淘金熱,「據講外公受事件影響,家道中落,後期將土地賣得就賣。」
隨原屋主黃仿僑離世,子孫大多移居海外,加上大宅多次改變用途,日久失修下,已荒廢多時,失去昔日大宅的氣派和風采。附近田地變賣及出租後,成為不同類型的工場,吳明岳慨歎及後江夏圍的景貌,已不像當年純樸,只剩下「烏煙瘴氣」。他分享,大宅部分地方後期同樣淪為工場,加添了一些鐵閘等現代化裝置。
賣地後淪為工場 後人分產埋恩怨
終於,1997年黃氏將江夏圍及附近土地業權,售予恒基兆業集團。「好仔不賣爹娘地,作為長女一房,當然感到很可惜。」吳明岳坦言,4位舅父中,有一位是養子,即使有血緣關係的舅父,他們彼此關係也不是太好。當談到分家時,因家產分配問題,他們各持已見,令關係再度惡化。他續分享,雖然大宅土地通通賣出,家產已順利分配,惟昔日埋下的恩怨,至今仍未完全化解。
重回大宅,吳明岳仍能清楚記得,每一間房間的主人、魚塘的位置,「這間是四姨,那間是大舅父,側面的都是租出去的,魚塘就在這裏。」他說,大宅最後僅剩舅父黃瑞麟居住,而他的住所正是江夏圍大宅對出空地的一家工人宿舍,他更在宿舍外掛上寫有「瑞寓」的名牌,至今仍舊保留。不過今天的江夏圍經已物事人非,該宿舍已成為駐守大宅保安的更亭,大宅不少牆身已髹上一浸白油,日後如何活化,只能用時間見證。
記者 陳家榮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