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通關名額供不應求 廠商IT界冀盡快加推

2021-12-21 04:47

本月中港府推出港康碼,至今逾60萬人登記,但一直未披露通關細節。資料圖片
本月中港府推出港康碼,至今逾60萬人登記,但一直未披露通關細節。資料圖片

中港兩地通關在望,「港康碼」登記人數已逾60萬,有傳在通關初期,每日限額1000至3000人,以公商務人士優先,惟在內地從商的港企數以10萬計,除了工廠生產,亦包括法律、IT等行業,配額顯然供不應求。臨近年尾,多名廠商直言,急需北上向供應商找數,以及處理商業糾紛及內部事務,形容已經「拖無可拖」。為加快分配限額,有業界建議港府參照工貿署等現有數據,按緩急先後向港商發放配額,同時設立機制,讓剩餘配額轉移至其他界別,盡量減低分配不均情況,並陸續增加每日限額。 

近日多名本港官員陸續北上,與內地政府商討陸路通關細節,以及兩地健康碼對接,預計最快於本月底前正式通關,據悉中港兩地仍在商討熔斷機制。在通關初期,外界預測每日限額只得1000個,但有消息人士透露,有關名額已上調至約3000個。據悉,通關配額將以公商務人士優先,但考慮到人道理由,有急切需要人士也將納入優先之列。

年尾趕出糧找數 恐要輪候逾年

在內地有業務的港商均認為,每日通關限額太少,憂慮需輪候多時,才能回到內地。在深圳、珠海、東莞等地開設機器製造廠的港商鄧先生形容,現在是77年以來最嚴峻時刻,「疫下兩年完全返唔到去內地,現在遙控管理五間廠好頭痛。」目前已有逾60萬人申請「港康碼」,如每日只有一千名額,他直言:「要等500日先輪到自己,北上遙遙無期。」

香港中小微企聯合會會長佘繼標指出,現時有1千多名會員經營中港兩地小型商貿,不少小微企商戶在來貨及貨運上都遇到困難。隨着「港康碼」申請人數突破60萬,他預料很快突破百萬大關,即使當局提高配額至每月10萬,亦要分10個月才能疏導輪候人潮。

鄧先生續說,現時正值年尾,公司很多事務待辦,如審批新產品的設計及未來發展策略等。他指,現時雖已派駐港人主管,但一些日常管理已出問題,加上受停電等突發事件影響,需要臨時趕工,內地員工管理安排屢出混亂,故一直希望能回內地親自督師。臨近年尾,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亦指,廠商均需趕於過年前向供應商找數,以及處理發放雙糧、花紅及升遷問題,「要看工人的工作表現,與負責寫報告的同事會面。」

漁農養殖業難控品質 商業糾紛拖無可拖

香港中小企協會創會會長佘繼泉指出,現時在珠三角地區至少有20多萬港商營商設廠,港商每次回內地廠房視察,至少帶一名經理及一名品質管制人員,一次行程已消耗3個名額,「一日1千個,少到離晒譜,一日1萬個都唔夠。」他表示,一些在內地經營養魚場、養雞場及蔬菜種植場的港商,因無法北上視察,影響到貨品質素,以其在韶關開設的養雞場為例,原本標榜多肉但不肥的有機走地雞,近期的批次明顯變差。

香港各界商會聯席會議秘書長沈運龍認同,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不少港商只好一直拖延處理內地業務,「其實做廠好多事都要當面處理,尤其是一些商業糾紛。」他形容現時已「拖無可拖」,內地公司的事務及發展,都需要盡快北上處理,故他知悉,大部分本地廠商已申請「港康碼」,以便通關消息後,可隨時回內地。

IT業日需300名額 法律界倡設限額轉移

除了廠商,IT業界亦期望盡快北上發展。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指出,不少行內人需跨境上班,如居於新界,每天過關到內地上班,加上在疫情下延遲到內地擴展的初創,他粗略估計,通關初期每日要300個名額,才足夠IT業界使用,「單單是大灣區就業計畫,已有3成人為IT人員。」
  
內地業務不時需要法律人才,處理商貿法律問題,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合會會長陳曉峰直言,疫情下本港律師難以如常回內地,協助客戶處理商業糾紛、集資上市等事務,難免流失一部分客人。他續說,對於一些新晉律師而言,因欠缺到大灣區發展的機會,其優勢亦被削弱,故他認為,法律界同樣對通關有急切需求。他期望,政府按優先次序發放配額,可平衡各方需求,如設立機制讓未用盡的限額,轉移至其他界別使用。

特首林鄭月娥曾指,通關後的配額難以採用計分制作審批,故令外界推斷將沿用「先到先得」方式批出配額。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昨日也透露,港澳放寬通關初期的限額將會採用先到先得、網上報名的方式,如有急病、奔喪等原因將先批准,模式與去年澳門與內地放寬通關類似。

商會可協調篩選  每星期檢討名額

劉達邦指出,有關做法將令各界「爭崩頭」,但以抽籤形式,未必可讓有急切需要的業界北上,故他建議,港府參考過去1年工貿署批出的豁免認可,配合出入境數據,按緩急先後向港商發放配額,「既然政府之前已有特惠措施,用現有數據,讓這些人先行,困難應該不大。」沈運龍亦認為,港府可動用不同商會之力,由各商會協助篩選,讓有急切需要的會員先行到內地處理業務。

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稱,理解每日1000個名額可能顧及防疫,但指絕不足夠,建議通關後每星期檢討一次,若沒有影響疫情,第二星期增至3000,之後再逐星期檢討,若情況理想再增加2至3倍,希望農曆新年前全面通關。

不過,隨着新變種病毒Omicron在全球各國急速擴散,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中港兩地將面對重大的輸入壓力和風險,故通關前港府要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避免感染個案由外地或內地傳入。他建議,當局在正式通關後兩星期檢討安排,若未出現個案,才放寬通關限額的人數。

記者 林紫晴 關英傑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