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盧煜明冀基因樣本「過河」 優化研究減癌症死亡率

2022-01-14 06:55

盧煜明表示,受制於基因樣本無法過境,本港用作研究癌症基因的樣本有限。何健勇攝
盧煜明表示,受制於基因樣本無法過境,本港用作研究癌症基因的樣本有限。何健勇攝

醫管局最新數字顯示,本港二○一九年癌症的死亡數字達一萬四千多宗,較十年前多近一萬人。癌症病患的數字高企,對公共衞生體系造成威脅,亦為病人帶來痛苦。研究基因技術多年的中大副院長盧煜明,近年推出癌症篩查技術,希望以簡易及準確度高的方式及早找出癌症。他表示,受制於現時基因樣本無法過境,本港用作研究癌症的基因樣本有限,希望二○二四年底港深科技園落成後,基因樣本可以在園區「過河」,讓進駐園區的公司作研究用途,有信心篩查普及後,癌症的死亡率可減三分一。

第四度被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為「全球二十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的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自一九九七年起已在中文大學參與研究,二千年起成立公司,將個人研究發展成市場化的產品。研究成果除了在早年成功研究「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惠及全球各地的孕婦外,近年亦成功研發DNA測序技術,一次可檢測多種癌症。

港用作研究基因樣本有限

盧煜明接受專訪時表示,癌症是一個DNA轉變的疾病,但現時的癌指數追蹤,只是量度PSA(攝護腺特定抗原)及CEA(癌胚抗原)等腫瘤標記,只屬間接的方法,不夠準確,所以近年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表觀遺傳。他指,癌症在同一組基因有「特定的裝飾」,通過表觀遺傳會較易找到更多癌症,相信未來這種方法亦可應用於腦神經及心血管疾病等範疇。

盧煜明早前在一個論壇中表示,希望退休前癌症的死亡率可以減少三分一。他補充,這是其一個願景。他表示,二○一七年完成一項涉及二萬人的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的DNA,有效地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他指,有篩查比起沒有篩查的死亡率可降十倍,「只要鼻咽癌的測試,可以在大灣區多人用,相信可以做得到(願景)」。

他說,香港每年的鼻咽癌個案只有約一千個樣本,而由於基因樣本普遍是不可以出境,雖然本港的大學可以申請內地樣本,但十分費時,「幾乎是無內地樣本」。他認為,若二○二四年落成的落馬洲河套區科技園可以直接接受內地的樣本和讓數據「過河」,令進駐的香港科技公司使用作為研究和商業用途,將是癌症基因發展的一大突破。

盼粵港澳專利可統一互通

作為將研究轉化為科創產品的過來人,盧煜明指,以往將研究的特許權售賣給美國的公司,不過大部分經濟利益會歸公司,而研究者只能賺取幾個百分比的專利費。他預期,隨着港府投入在創科的資源增加,加上兩地政府二○一九年發展大灣區,市場的人口由七百多萬增至八千多萬,令投資者更願意進駐本地市場。

不過他指,相比在三藩市灣區使用同一專利系統,粵港澳的專利仍然未統一,希望未來可以互通。此外,現時大學教授的合約中,規定在特定時間外不可以進行校外研究,期望日後有關條件可以得到放寬,吸引更多年輕學者投身研究行業。

《星島日報》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