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主攻改善環境污染 蔡宗葦研化學回饋社會
2022-02-14 07:17
從大學本科開始從事化學研究,後赴德國讀博士主攻環境污染物,至現在擔任浸會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不經不覺間化學研究已與蔡宗葦教授作伴近四十年。當談到有人對化學仍存誤解,批評是化學品導致如今的環境污染時,他有苦說不出,只能苦笑一下然後說:「化學產生負面影響,當然也有正面影響,我們平時吃的藥都是化學品啦!」他表示,自己做化學研究,並不是停留在學術的象牙塔里,而是將所學回饋社會,發揮化學在社會中的實際功用。記者 貝天瑞
雖然在研究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但蔡教授依然保持着學者的謙遜,還和記者開玩笑說:「我粵語講得不好,你不要介意。」獲聯合國邀請,蔡教授一直為國際環保條約《斯德哥爾摩公約》擔任主筆,撰寫亞太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監測報告。他介紹,POPs的意思是環境中難以被降解的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廢料和農藥等化學品。這些污染物累積在環境之中,被動植物吸收,最後會被人們吃進身體內積聚,危害自身健康。
為聯國撰有機污染物報告
蔡教授接着解釋,上述污染物的半衰期非常久,等到它們自然分解到一半數量,起碼要等十幾年。這些污染物含有的毒性在人體內一旦超標,容易導致生癌,對生殖系統都會有害。蔡教授稱,現時暫未有可用的藥物針對相關疾病。他又笑稱,除非我們有前烏克蘭總統尤先科的財力和地位,才有望治瘉,這位前總統曾被檢測出二噁英中毒,也是POPs的其中一種污染物,他通過不斷為身體換血減低毒性,但沒有多少人有力負擔這天價醫療費用。
面對日常生活無法避免的食物污染,蔡教授反而安慰記者不必太過緊張。他表示,以本港為例,海鮮之中含有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比較多,只需要控制食用量便可保持在健康水平,對此聯合國亦出過詳細指引,並非一味禁止民眾進食海鮮。他續稱,食環署亦會監測售賣海鮮中的污染物含量,若有超標都會要求停售。「正常來講,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吃魚蝦蟹,中毒的可能性不會太高。」
民眾環保意識有待提升
為《斯德哥爾摩公約》擔任主筆撰寫亞太區監測報告十餘年,談到當中感悟時,蔡教授歎了一口氣說:「最大的感想就是民眾的環保意識仍有待提升。」他表示,這當然需要政府在宣傳上努力。本港政府在環保問題的努力值得肯定,因為香港歷史上經歷過工農業時期,不少污染物均從那時積聚下來。近年政府處理污染物時出了不少力,尤其在監測系統上,安裝了不少監測空氣污染物的設施。事實上,以空氣中的二噁英為例,本港的含量對比十幾年前已有約百分之三十的降幅。
但同時他亦表示,政府的環保措施仍有許多可更進一步改善,例如對污水的監測,投放更多資源到減排和污染物處理的創新科技中等等,其中他特別強調提高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蔡教授回憶起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他說,早在九十年代,德國已經全面要求售賣玻璃樽裝飲料,而且設有玻璃樽回收獎賞計畫,可見德國對於塑料對環境產生污染的重視程度。另外他在美國攻讀博士後的時候,也發現當地有將污染嚴重水域所釣到的魚列作「非賣品」的條例。他聊起自己現在居於沙田,每次在城門河散步時,都會見到有人在河邊垂釣,考慮到沙田一帶曾經作為工業區的緣故,他會勸釣魚的人不要食用所釣的魚。他說:「釣來玩就可以,真的吃怕會出事。」記者開玩笑地說:「可能不會自己吃,而是拿去賣。」教授聽後大笑,「那就更不可以了。」
蔡教授是化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此前獲得過不少獎項榮譽,例如高等教育優秀科研成果獎,相關領域作品被引用最多等等,教授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也向記者「訴苦水」,坦言工作佔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既要忙大學課程的教務,也要主持實驗室的運作,還要堅持發表論文。當被問到在獲得的榮譽中,最看重哪一項時,蔡教授沉思片刻後說︰「應該是國家頒發的自然科學獎和傑出青年,算是對我的付出最大的肯定。」回答的時候,教授眼中滿是欣慰,可見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來自自己的努力能實用於社會,從而獲得肯定吧。
獲國家頒自然科學獎 最大肯定
現時在國家政策下,大灣區的發展成了熱議話題。被問到灣區合作對學術研究造成的影響時,蔡教授也十分感慨。他指出交流和互助對於學術研究的進步十分重要。在疫情之前,他每年都會回內地十幾次參加學術交流會議,內地每年亦平均有數十位學者受邀來港分享研究成果。大灣區的設立,對他而言最重要是解決了一直以來心中牽掛的問題——生物樣本過境問題。他指出,原本因為海關條例的緣故,所有需要研究的生物樣本一律無法來港,現在也可以通過行政途徑申請,雖然並不一定全數獲批,但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蔡教授說完的時候,彷彿心中的大石也終於放下了。
《星島日報》
更多第5波疫情資訊,請到以下專頁瀏覽(按此)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