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與港大團隊研究:港類鼻疽個案屬吸入性傳播 風季或暴雨後更易感染

2022-12-20 12:31

蕭傑恒(左)及林讚育指出,類鼻疽感染個案集中在風季和暴雨後出現。 李宇婷攝
蕭傑恒(左)及林讚育指出,類鼻疽感染個案集中在風季和暴雨後出現。 李宇婷攝

本港自今年8月,感染類鼻疽數字有明顯上升,全年錄得逾40宗個案,當中不少個案聚集於西九龍區。理工大學聯同港大醫學院利用基因排序、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首次證實在颱風後空氣中會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並證實在白田邨地盤附近的一個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基因組分析證實空氣樣本菌株,與深水埗區類鼻疽個案屬於全新的菌株 ST-1996。

今年8月至10月,團隊在深水埗區採集 20 個空氣樣本,在8月15日,即颱風木蘭襲港後第5天,在地盤附近的一個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首次證實在颱風後空氣中會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指,感染個案集中在風季和暴雨後出現,相信風季或暴雨後會更容易感染病菌。

理大為九龍西 38 宗類鼻疽個染及白田邨空氣樣進行全基因組排序及比對,證實白田邨空氣樣本與深水埗區個案基因相近,同屬於一種全新的菌株一定名為 ST-1996。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林讚育指,ST-1996同其他亞洲地區如馬來西亞等的菌株比較相似,而菌株的生態和傳播性等就有待確認。

研究又留意到,衛星圖像顯示,從2016年到2022年,深水埗區的植被面積一直減少,令該區土壤愈來愈鬆散,加上強降雨,類鼻疽桿菌更容易由深層泥土轉移到地表,並在颱風期間被強風進一步吹散。 蕭傑恒建議,有長期病患的人於颱風後需要特別小心,不要太快開窗;當局亦要加強深水埗區的綠化,避免泥土過於鬆散,以減低傳播風險。 

蕭傑恒指,從種種的數據分析,他相信今次在港的個案有機會屬吸入性傳播,但不能確定是否唯一導致爆發的傳播途徑,暫時亦未能確定源頭。

記者:李宇婷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