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思案︱兩醫生涉誤殺被捕 林志釉指案件罕見:或導致醫生畏首畏尾
2023-01-11 12:22
警方本月9日控告一名45歲及一名50歲男子各一項誤殺罪,案件將於本月16日上午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據悉兩人是2017年負責治療聯合醫院病人鄧桂思的醫生林治崑和陳小劍,鄧最終因急性肝衰竭逝世。當時鄧桂思被處方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藥,但醫生開漏了抗病毒藥物,導致屬乙型肝炎帶菌者的鄧病發。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今早(11日)於商台節目表示,類似事件在公營醫療系統內相當罕見,不過根據以往法庭案例,只要涉事醫生知悉某個失誤可能導致死亡,而最終確實出現相關失誤致人死亡,誤殺的指控都可以成立。
「知悉失誤有可能致人死亡」足以定罪
林志釉指出,對事件的進展感到相當震驚,據其印象,私家醫生開錯藥、醫療失當而出現的誤殺案件過去都出現過,例如DR美容案,不過在公營醫療系統中,「就我呢一刻所回想,冇諗到有呢種事出現過」。
被問到單純醫療失誤與誤殺的界線,林志釉自言不是專家,暫時亦未知鄧桂思案的細節,但根據DR美容案被判誤殺罪成的女醫生麥允齡一案,當時根據法庭判詞,只要案中醫生有預計到某個疏忽會導致人命傷亡,並且證明該醫生有嚴重的疏忽,就足以構成誤殺的指控,具體界線十分視乎案情本身元素,因此難以準確判斷。「最重要係明知(疏忽)後果有機會導致死亡——唔係話必然,而係有呢個可能性,咁呢個係(定罪)最基本要求。」
不過林志釉同時指,事件引伸到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是會否進一步加重公營醫療的壓力,因為公院醫生一日少說要看數十名病人,與病人相處的時間只有很短,但就要做足所有醫學判斷,而據其在醫委會工作的經驗,一宗醫療失當的案件,涉及的文件少說也有數以千張。由於公立醫院本身已大排長龍,他指醫管局需深入探討如何平衡醫療服務質素。
被問到會否導致日後公院醫生工作時「畏首畏尾」,林坦言不能排除此可能性,「有呢個風險,如果有刑事責任嘅話,有啲個案嘅保障性療程,可能(醫生)就會有少做少錯(的想法)。」尤其公立醫院醫生無論工作方式如何,收入都不會改變,在可能要付刑責的前題下,當然會變得保守,如果有潛在風險,隨時會建議病人轉看私家醫生,「將病人權益放喺第一位,自己放第二位,講就好易。」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