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郭志堅│膝關節軌跡不順則痛

2023-09-13 08:00

膝關節軌跡不通順,自然不通則痛。資料圖片
膝關節軌跡不通順,自然不通則痛。資料圖片

前期提過,當膝關節屈伸時,髕骨會在股骨前的骨溝軌跡內上下移動,有如火車輪和軌的配合,若某些軟組織例如外側支持韌帶過緊、內側肌力過弱、下肢肌肉失控、姿勢或結構異常(如X型膝和扁平足),都可能導致髕骨在軌跡活動錯位(普遍是外移),不能通順地在骨溝軌跡內正常移動而產生過量的磨損而傷患。

在屈伸時,膝頭哥髕股關節PFJ間的軟骨和脂肪墊像軟墊般的作用,減少摩擦壓力及提高膝部肌肉的槓桿力量。當膝屈曲負重時,PFJ承受的壓力可以是身體重量的倍數,在平路上行走的髕股關節壓力只是體重的0.5至1倍,上樓梯時增至體重3至4倍,而深蹲時壓力則高達7至8倍。如果有以上提及的軌跡錯位問題,例如髕骨簡單的傾斜5度和側向移動5毫米,會令髕股壓力更進-歩增強而令膝間的軟骨和脂肪墊提早磨損,退化性關節炎OA。

膝關節內的各種結構,協調髕股關節的對齊姿勢和髕骨正常軌跡運行。包括主動結構和被動結構。

主動結構是指能夠主動收縮並幫助穩定髕股關節的肌肉。被動結構在本質上是不可主動收縮的,例如韌帶和骨骼結構,負責關節的慣有穩定性,但它們不能收縮。

主動結構包括:股骨前面的四頭肌(特別股內側肌,針對改善膝關節的普遍外移問題)和膝後膕繩肌群,當然還有膝其他肌肉包括內外側的肌羣。可以利用運動處方改善肌肉協調姿勢和軌跡錯誤問題。

被動結構包括:骨溝軌、髕腱、內外側支持帶、髂脛束(IT帶)等,較淺的軌跡槽會增加髕骨脫位的風險,我們通常不能通過康復改變這個較淺的結構,亦不容易改變髕腱Q角度的天生問題,可能要手術才可改變,但外側支持帶和IT帶炎症或過緊等問題,可以較為容易通過非手術治療,包括運動處方、深層摩擦按摩(Deep Friction Massage, DFM)、拉筋、衝擊波、針灸等改善問題。

所有這些結構都在髕股關節的姿勢和軌跡活動中有著重要協調的發揮作用,在康復時需要重點關注,否則軌跡不通順自然真的不通則痛。郭志堅

-----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