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海洋垃圾禍害深 倡原址展骸骨警世 目睹擱淺傷心懷 大澳居民盼學救鯨知識

2025-01-02 09:35

去年11月底,1條瘦弱喙鯨於大澳擱淺死亡,有居民自發落海拯救。
去年11月底,1條瘦弱喙鯨於大澳擱淺死亡,有居民自發落海拯救。

大澳早前發生喙鯨擱淺死亡事件,有曾落海營救的市民仍未釋懷,建議教育市民處理鯨豚擱淺的應變知識。有海洋生態學家表示認同,指於安全情況下,可由當地居民施援,如為擱淺鯨豚保濕皮膚;有保育人士則認為,本港較少發生該類事故,須衡量市民的安全,暫未有學習有關知識的迫切性。擱淺事件至今仍是大澳居民的熱議話題,有80多歲的老漁民對喙鯨疑吞下帆布袋致餓死感震驚,指反映海洋垃圾禍害深遠,盼日後安排鯨魚骸骨於大澳展出,警惕後世。

是次擱淺的雄性喙鯨6至7米長,據漁護署初步解剖,該鯨體形偏瘦,品種尚待確認,表面有疑因擱淺造成的傷痕,體內並無遺留食物,惟消化系統內有1個近3呎長、約2呎闊的大型帆布袋,疑因腸道受阻塞而餓死。

自行搬動或割傷鯨魚腹部

事發去年11月30日晚上7時許,有大澳居民於石仔埗街岸邊發現有大型鯨豚擱淺,於是報警求助,當時鯨豚腹部遭沙石割傷大量流血,令海水染成殷紅。不少居民得悉前來了解,期間有10多名居民自發參與拯救,惟至翌日約凌晨零時,鯨魚於獸醫麻醉及作進一步診斷期間死亡。

喙鯨腹部疑遭尖石割破流血,有居民行近視察。
喙鯨腹部疑遭尖石割破流血,有居民行近視察。
10多名居民自發落海拯救,有人希望當局日後教授拯救鯨豚的知識。
10多名居民自發落海拯救,有人希望當局日後教授拯救鯨豚的知識。

 

Samuel是當晚下海救鯨的大澳居民,對幾小時內見證喙鯨由生到死,至今仍未釋懷。他憶述,當眾人把帆布墊於喙鯨腹部將其托起,原本猛力掙扎的鯨魚安靜下來,其後眾人嘗試將鯨魚拖出深水處,一度想過鯨魚或有一線生機,惟最終仍告死亡,深感難過。另一居民Nam則指,喜見當晚有居民自發組成拯救隊,建議漁護署或保育團體,為曾發生鯨豚擱淺事故地區的居民,提供處理及拯救鯨豚的培訓。

80多歲的大澳漁民梁伯亦稱,這是有生以來在大澳所目的最大型鯨魚,對最終救不回深感可惜。他指,自己一生捕魚,卻從不知曉如何救鯨,而大澳常有白海豚擱淺,認為居民若學習相關知識,有助再遇到同類事故時可及時拯救。

有鯨豚專家估計,該鯨為罕見的朗氏印太喙鯨,過去極少發現活體,生活於300米至1000米的深海,尚未知道為何進入僅10米水深的大澳水域。Samuel指,當晚多次聽到鯨魚發出叫聲,遺憾的是無人拍攝和記錄整個救援過程,「若錄到叫聲,可能有助科研分析喙鯨的特性。」他亦指,當晚在現場等待很長時間才有專家到來,有感過去兩年本港相繼出現活體鯨豚擱淺,盼當局成立跨部門協調救援中心,提高拯救效率。

對大澳居民提出學習急救鯨豚的想法,海洋生態學家羅謙恩認同居民願意承擔義務的心態及意識。他指,當地居民亦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由他們於第一現場施援是好事,然而在施救及安全之間要取平衡,最基本做法是報警或聯絡漁護署,聯絡專家救援。他提到,若現場環境不宜靠近,居民可在場維持秩序及繼續觀察鯨豚情況。不過他指,擱淺鯨魚重量以噸計,市民無法搬動,亦不應將其強行推回海中,否則過程中可能令鯨魚腹部遭沙石割傷,導致感染。

香港海洋教育協會總監張瑪珊亦指,擱淺的鯨豚多已受驚,市民若太靠近,鯨豚受驚下會擺動尾巴,恐傷及市民。她稱,鯨豚皮膚若長時間暴露於陽光會乾裂,居民可做的是向鯨豚淋水,或將濕毛巾鋪於鯨豚身上保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亦提醒,市民若向鯨豚身上淋水,要留意勿淋向其頂部的氣孔,以免影響其呼吸。

當晚數十名居民聚集圍觀,有人至今仍為救不回鯨魚感到難過。
當晚數十名居民聚集圍觀,有人至今仍為救不回鯨魚感到難過。
2003年7月,1條10米長的抹香鯨於西貢大浪灣擱淺死亡。
2003年7月,1條10米長的抹香鯨於西貢大浪灣擱淺死亡。

 

疑吞帆布袋餓死 老漁民震驚

保育人士Joe則指,本港發生活體鯨豚擱淺事故不算多,成功救活的更絕無僅有,最轟動是2003年7月有10米長的抹香鯨於西貢大浪灣鹹田灣沙灘擱淺,惜拯救9小時不果,最終被人道毀滅。他認為,暫時未有教育市民拯救擱淺鯨豚的迫切性。不過他指,台灣常發生鯨豚擱淺事故,當地鯨豚團體會招募義工協助拯救,並不定期舉辦培訓,甚至訂立「三要四不」的拯救原則,讓當地民眾可以依循施救。

Joe續稱,部分「三要四不」的拯救原則值得本港參考及借用,如注意保濕、不要讓鯨豚受到風吹日曬、不要站近鯨豚尾部及頭部、不要推拖拉扯鯨豚的胸鰭或頭部,以及不要喧譁,而替鯨豚記錄心跳等非一般港人懂得處理,相信需要按部就班學習。

本港發生的鯨豚擱淺事故,由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跟進,包括派員到場抽取屍體樣本化驗,惟Joe指,曾聽聞有鯨豚暴屍多日,均無市民報警或通報漁護署,致屍體嚴重腐爛,影響化驗結果。他認為,要培養市民拯救鯨豚知識的第一步,應由通報做起,才能讓專家盡快跟進,建議當局或保育團體可嘗試由這方面入手。

漁護署初步解剖,發現喙鯨消化系統內有大型帆布袋,疑因此導致無法進食。
漁護署初步解剖,發現喙鯨消化系統內有大型帆布袋,疑因此導致無法進食。

 

擱淺事故發生超過1個月,當日情景仍是大澳居民談論話題,老漁民梁伯對喙鯨疑吞下帆布袋致餓死感震驚,認為事故一再反映海洋垃圾的遺禍,希望日後爭取安排鯨魚骸骨運回大澳,於事發的石仔埗海邊展出,以作警惕。

漁護署回覆指,去年11月30日接獲大嶼山有活體鯨魚擱淺的報告後,立即啓動「香港水域內發現非本地棲息鯨豚動物的應變計劃」,迅速聯同相關部門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展開相應行動。入夜後,人員於大澳水域發現該受傷鯨魚,隨即啟動應變計劃的第三級,展開救援,惟鯨魚當時十分虛弱,於獸醫麻醉診斷期間死亡,署方稍後將公布詳細解剖及化驗報告。

署方續稱,市民如發現鯨魚出沒或鯨豚擱淺,應立即聯絡1823通知漁護署,並與鯨豚保持距離,切勿接近及騷擾鯨豚,並注意個人安全,以免發生危險。

大嶼山白豚僅剩34條 環團憂填海不斷損生態

棲息於大澳及大嶼山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近年亦持續減少。漁護署最新發表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顯示,於本港出沒的白海豚僅剩34條,保育團體指數量雖與去年相若,但未來本港將推行多項填海計劃,憂白海豚及江豚等海洋生物的生境再受威脅。

上月10日,大嶼山二澳海面發現成年中華白海豚的屍體。
上月10日,大嶼山二澳海面發現成年中華白海豚的屍體。

 

去年至少40宗鯨豚擱淺

有關報告於2023年4月至去年3月,在全港6個調查區進行,研究人員觀察到163群中華白海豚,總數569條,以及77群江豚,總數279條;當中白海豚重要棲息地集中在西大嶼山近岸及西南大嶼山的西端水域。過去10年,北大嶼山水域的白海豚明顯下降,研究人員估計,於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的4個區域,共有34條白海豚,而過去6年的數量分別是47條、32條、52條、37條、40條及34條。

有保育人士指,單看數字似反映白海豚數量跌幅喘定,但值得留意是過去沿用的船上調查方法,於大嶼山北部水域觀察的成效不高,因此採用「被動水底聲音監察方法」輔助,但亦發現大嶼山北面的白海豚數量持續下降,情況並不樂觀。該人士又指,2003年白海豚數量達158條,21年間數量暴減至不足40條,期間大嶼山一帶興建港珠澳大橋及機場三跑等重大海上工程,當局雖然設立海岸公園,惟從近年白海豚數量持續減少,反映當生境被破壞,白海豚或會一去不返。

去年,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接獲至少40宗鯨豚擱淺報告,主要涉及白海豚及另一種棲息於本港水域的江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指,未來當局將在屯門龍鼓灘、曾咀,以及大嶼山長沙進行多項填海工程,憂影響棲息附近水域的白海豚。此外,當局亦計劃在交椅洲附近填海1000公頃建人工島,她憂工程亦會影響周邊海域,甚至造成破壞,影響江豚及其他海洋生物。

記者:關英傑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