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39歲女乳房有硬塊揭乳癌5年後病逝 醫生:3種情況需切除乳房

2023-02-01 00:00

一名港婦發現乳房有硬塊,最終抗癌5年,因癌細胞擴散而離世。
一名港婦發現乳房有硬塊,最終抗癌5年,因癌細胞擴散而離世。

乳癌是女性頭號致命癌症,可如何及早發現乳癌?患乳癌後一定要切乳房保命?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向《星島頭條》分享一宗乳癌病例,一名39歲港婦發現乳房有硬塊,確診患上乳癌第一期,5年間擴散離世。曾醫生講解可如何減少乳癌擴散、復發的風險,以及在甚麼情況下需切除乳房。

乳房出現硬塊確診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表示,該患者為一名家庭主婦,於2014年發現乳房有硬塊,求醫檢查後確診患上「HER-2型乳癌」第一期,當年她39歲;惟2年後,癌細胞擴散到肝及肺。期間,她接受多種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甚至免疫治療。

用藥後,病情雖曾受控,惟過一段時間後又轉差,出現耐藥性,即使轉用其他藥物也無改善。該患者抗癌約5年,於2019年病逝。 曾醫生表示,該患者接受治療初期狀態良好,副作用亦受控制,惟離世前半年至3個月,病情明顯轉差,那時實際上可選擇的治療方法不多。

同場加映:乳癌症狀

 

無家族史 因基因突變患乳癌

曾醫生指出,該患者無家族遺傳病史,患乳癌是由於基因突變。乳癌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基因突變就是「HER-2」(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

他強調,該患者抗癌5年後病逝,並非因她太遲接受治療,而是因為「她的荷爾蒙是正,她的HER-2初期也是正的,慢慢就變成了負」。曾醫生指,幾乎所有針對乳癌的藥物也採用過,至少用了8個治療方法。

根據統計數據,第一期乳癌有9成或以上機會可康復。可惜癌細胞始終擴散,始終有1成機會未能5康復。

乳癌高危一族

曾醫生指出,有3類人患乳癌風險較高,需要較頻密接受檢查及留意乳房情況。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乳癌高危一族


甚麼情況需要切除乳房?

若要切除乳房以防患乳癌或復發,需要跨過不少心理關口。曾醫生解釋,患上乳癌不一定要切除乳房,除了以下3種情況: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需要切除乳房的原因。


預防乳癌方法

曾醫生指,如想預防乳癌,需要留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亦要定期做檢查。他分享有助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預防乳癌的方法。


乳癌治癒率 第一期達90%以上

曾醫生指,乳癌治癒率算高,除非癌細胞擴散。40歲以下乳癌患者比較少,40歲以上的比較多,有不少患者均是50多歲時發現患乳癌。他指出,這些患者普遍有經濟能力,再加上香港在這十年一直宣傳乳房篩查,不少病人發現患癌時都是早期,甚至發現是原位癌(0期癌症)。若患者確診第一期乳癌,有9成以上機會可根治。 

延伸閱讀:乳癌症狀+高危一族

乳癌為本港第4號癌症殺手。綜合衛生署及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當乳腺細胞失控分裂和生長,就會形成腫瘤,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乳房內的惡性腫瘤就是乳癌。若出現6大症狀,有可能患上乳癌:

 

 

乳癌高危一族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指,一般婦女在月經前常會感到明顯的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這是由於週期性賀爾蒙分泌的轉變,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如懷疑乳房有腫塊,應找醫生檢查,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而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或為水瘤或良性纖維瘤,對身體無害。

患乳癌的高危族群包括:

 

 

延伸閱讀:26種防癌食物

維持健康飲食,有助預防癌症。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網站列出以下26種有助預防癌症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堅果類等,不妨多吃:

蘋果(圖片來源:iStock)
蘋果(圖片來源:iStock)
南瓜(圖片來源:iStock)
南瓜(圖片來源:iStock)
菠菜(圖片來源:iStock)
菠菜(圖片來源:iStock)
蘆筍(圖片來源:iStock)
蘆筍(圖片來源:iStock)
藍莓(圖片來源:iStock)
藍莓(圖片來源:iStock)
西蘭花及十字花科蔬菜(圖片來源:iStock)
西蘭花及十字花科蔬菜(圖片來源:iStock)
紅蘿蔔(圖片來源:iStock)
紅蘿蔔(圖片來源:iStock)
抱子甘藍(圖片來源:iStock)
抱子甘藍(圖片來源:iStock)
椰菜花(圖片來源:iStock)
椰菜花(圖片來源:iStock)
車厘子(圖片來源:iStock)
車厘子(圖片來源:iStock)
咖啡(圖片來源:iStock)
咖啡(圖片來源:iStock)
蔓越莓/小紅莓(圖片來源:iStock)
蔓越莓/小紅莓(圖片來源:iStock)
亞麻籽(圖片來源:iStock)
亞麻籽(圖片來源:iStock)
蒜(圖片來源:iStock)
蒜(圖片來源:iStock)
西柚(圖片來源:iStock)
西柚(圖片來源:iStock)
葡萄(圖片來源:iStock)
葡萄(圖片來源:iStock)
羽衣甘藍(圖片來源:iStock)
羽衣甘藍(圖片來源:iStock)
橙(圖片來源:iStock)
橙(圖片來源:iStock)
紅桑子(圖片來源:iStock)
紅桑子(圖片來源:iStock)
大豆(圖片來源:iStock)
大豆(圖片來源:iStock)
士多啤梨(圖片來源:iStock)
士多啤梨(圖片來源:iStock)
茶(圖片來源:iStock)
茶(圖片來源:iStock)
番茄(圖片來源:iStock)
番茄(圖片來源:iStock)
核桃(圖片來源:iStock)
核桃(圖片來源:iStock)
全穀類食物(圖片來源:iStock)
全穀類食物(圖片來源:iStock)

 

撰文:Ricca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