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研兩棲及爬行動物 嶺大建藏品庫助保育

2021-01-22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全球暖化破壞生態環境,威脅生物多樣性。嶺南大學建立本港首個兩棲及爬行類動物自然藏品庫,至今已收集逾五百個兩棲及爬行類動物樣本,包括本港獨有的瀕危物種盧文氏樹蛙,作研究、保育及教育用途。團隊正研究本港獨有的盧文氏樹蛙,從原棲息地轉移後,生活習性有何轉變,該研究及藏品庫共獲政府資助約一百萬元,為期三年。

該藏品庫由嶺大科學教研組研究團隊於一九年起建立,至今已成功搜集及捕捉,涵蓋全港九成二及三成六的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種類,製成逾五百五十個標本,並仔細保存及記錄該物種可用作基因研究的組織樣本、相片,與地理位置、採集日期及棲息地種類等相關資料。

團隊在搜集各物種期間,屢遇非法捕獵者,亦見到部分濕地遍布建築廢物,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圖左)指,濫捕、破壞棲息地等人類活動,均對該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造成威脅,亦增加團隊採集難度,多番努力下終採集到具保育或科研價值的物種標本,如盧文氏樹蛙及白頭盲蛇等,「可能去十幾二十次,都未必見到目標。」

宋亦希坦言,外界或會誤解他們亦是破壞生態的幫兇,強調每個標本皆保存動物所身處環境的特性,「如我們可以通過比較數十年前的標本數據,與現在收集的數據,便可看出這段時間氣候變化及城市急速發展對不同物種的影響,制定更合適的保育方案,可見生物標本是後世的珍貴資源,藏品庫更需長時間營運。」

團隊計畫利用標本展開多項研究,其中一項與盧文氏樹蛙有關,宋亦希解釋,當年興建新機場時,有研究人員為保育居於赤鱲角的盧文氏樹蛙,而將其人為移植至九龍、新界等地,「是次研究將聚焦於居住地轉變,對盧文氏樹蛙生活習性,乃至基因排序等生態特徵的影響,並將作為保育轉移的研究個案。」該研究與藏品庫,同獲政府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近一百萬元,為期三年。

研究以外,藏品庫將作保育及教育用途,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方健恩指,計畫日後安排學校及公眾人士參觀,學校亦可借出藏品作教學之用;其網站數據由國際知名博物館聯合平台Arctos管理,有助國際及本地科研人員查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