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分區委員會拉近官民距離

2021-04-25 00:00

剛頒布的《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來屆選委會將會有逾百席來自分區委員會等地區組織。驟眼看來,分區會等組織應該沒有民選區議員那樣有代表性。但是,如果政府能善用地位大大提升了的分區委員會,讓它們充當官民互動的平台,對未來施政可能會帶來良性的衝擊。

分區委員會現在的職能包括推動社會參與地區事務,就政府贊助的活動和計畫,以及影響分區的社區問題提出意見。理論上,委員應該是由如法團或互委會主席之類的地區持份者組成。但是,在筆者擔任區議員的十六年裏,各分區委員會似乎無法發揮作用,很多時開會也未能有具體的討論,出席率亦不高。我相信這是因為分區會完全被民選的區議會掩蓋着,因此地區議題輪不到在哪裏討論。加上民政署委任分區委員缺乏準則(好像個別居民最多的屋苑也未必有人代表),分區會的影響力自然不會高。

其實,被賦予新身分的分區委員會,有能力幫助政府拉近官民距離。由政務官主宰的特區政府,一向被市民詬病為「離地」。很多官員精心策劃的政策,由於在孕育期沒有滲入草根民意,往往在政策出爐後引來四方八面的抨擊,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執政的局長和政務官不是議員,因此缺乏跟群眾真正互動的機會。沒有考慮群眾感受的政策,就算客觀地看來是完美構思,也是難以獲得掌聲。以往個別有心有力的官員嘗試過落區做群眾大會,但由於這些場合都變得政治化,結果也是無法達成官民建設性對話。特首林鄭月娥當發展局局長時的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便是一個例子。

如果日後的分區委員會真的做到由地區持份者組成,不論成員是法團主席、互委會代表、資深區議員、區內學校校長或是家庭醫生等專業人士,他們也能輔助官員準確地掌握市民脈搏。只要官員願意在政策醞釀期在不同分區會安排自由討論,並要求分區會把意見帶回社區,久而久之便會製造出一個民意雙向溝通的平台。分區委員會有別於民選區議會那樣政治化,委員更能夠跟官員暢所欲言地溝通對話。沒有需要擔心下次選舉的分區委員,也許能更加客觀地看個別政策,為政府提供更加精準的民意。

如是者,分區委員會應該要做到和區議會脫鈎,議程不能再像現在般和區議會重疊。區議會可以集中為地區交通、文康、食物衞生、環境、設施管理等議題提供民意。分區委員會便變成官員蒐集民意的平台,任何構思中的政策,都應該在各個分區委員會進行自由討論,讓官員聆聽建設性的建議作為參考。政府如果在制定政策前,知道群眾的看法和感受,就算民意未必可行,也能讓官員懂得避重就輕,減少了日後因為政策離地而帶來的官民對立。

提升官民對話的水平,將會是日後做好愛國者治港的重要一環。如果政府能把分區委員會變成跟地區持份者的溝通平台,對完善施政必能如虎添翼。

黃以謙(前九龍城區議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