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分区委员会拉近官民距离

2021-04-25 00:00

刚颁布的《完善选举制度综合修订条例草案》,来届选委会将会有逾百席来自分区委员会等地区组织。骤眼看来,分区会等组织应该没有民选区议员那样有代表性。但是,如果政府能善用地位大大提升了的分区委员会,让它们充当官民互动的平台,对未来施政可能会带来良性的冲击。

分区委员会现在的职能包括推动社会参与地区事务,就政府赞助的活动和计画,以及影响分区的社区问题提出意见。理论上,委员应该是由如法团或互委会主席之类的地区持份者组成。但是,在笔者担任区议员的十六年里,各分区委员会似乎无法发挥作用,很多时开会也未能有具体的讨论,出席率亦不高。我相信这是因为分区会完全被民选的区议会掩盖着,因此地区议题轮不到在哪里讨论。加上民政署委任分区委员缺乏准则(好像个别居民最多的屋苑也未必有人代表),分区会的影响力自然不会高。

其实,被赋予新身分的分区委员会,有能力帮助政府拉近官民距离。由政务官主宰的特区政府,一向被市民诟病为「离地」。很多官员精心策划的政策,由于在孕育期没有渗入草根民意,往往在政策出炉后引来四方八面的抨击,令政府施政举步维艰。执政的局长和政务官不是议员,因此缺乏跟群众真正互动的机会。没有考虑群众感受的政策,就算客观地看来是完美构思,也是难以获得掌声。以往个别有心有力的官员尝试过落区做群众大会,但由于这些场合都变得政治化,结果也是无法达成官民建设性对话。特首林郑月娥当发展局局长时的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便是一个例子。

如果日后的分区委员会真的做到由地区持份者组成,不论成员是法团主席、互委会代表、资深区议员、区内学校校长或是家庭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也能辅助官员准确地掌握市民脉搏。只要官员愿意在政策酝酿期在不同分区会安排自由讨论,并要求分区会把意见带回社区,久而久之便会制造出一个民意双向沟通的平台。分区委员会有别于民选区议会那样政治化,委员更能够跟官员畅所欲言地沟通对话。没有需要担心下次选举的分区委员,也许能更加客观地看个别政策,为政府提供更加精准的民意。

如是者,分区委员会应该要做到和区议会脱鈎,议程不能再像现在般和区议会重叠。区议会可以集中为地区交通、文康、食物衞生、环境、设施管理等议题提供民意。分区委员会便变成官员蒐集民意的平台,任何构思中的政策,都应该在各个分区委员会进行自由讨论,让官员聆听建设性的建议作为参考。政府如果在制定政策前,知道群众的看法和感受,就算民意未必可行,也能让官员懂得避重就轻,减少了日后因为政策离地而带来的官民对立。

提升官民对话的水平,将会是日后做好爱国者治港的重要一环。如果政府能把分区委员会变成跟地区持份者的沟通平台,对完善施政必能如虎添翼。

黄以谦(前九龙城区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