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謙倡以體育激勵年輕人

2021-08-06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黃梓謙接受本報專訪指出,香港年輕人對社會欠缺參與感,提倡要令青年人心回歸,一方面可從文化、藝術、體育入手作軟性教育,例如資助基層學童學習運動,有助陶冶性情;其次是推行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資助市民自置居所,提升居屋或綠置居的面積及數量,建立有尊嚴住屋環境。他表示,希望未來新一屆立會能見到更多新面孔,以及見到一個有尊嚴議會,令市民覺得議會和政府有用,如果能幫上忙他會義不容辭。

一場修例風波,揭露香港三十年來未能做到人心回歸,本地年輕人更是與國家漸行漸遠。黃梓謙接受訪問時表示,青年問題最主要是出於年輕人感到無參與感,要令他們感覺生活的地方有自己喜歡的事、「有 stake」,可從文化藝術體育入手,「年輕人喜歡跑跑跳跳,喜歡打卡影相,看美麗的東西。」他認為文化藝術體育一來有具正能量,又是世界語言,能發揮香港中西交融特點。

以體育為例,黃指香港運動員在奧運佳績足證體育「精英化」頗見成效,但「普及化」方面不理想。他從自己體育慈善基金的經歷中深刻體會到,基層小朋友對運動需求大,但同時非常欠缺運動,「例如劍擊就是貴族運動,傳統都是名校玩,屋邨仔沒有人上劍擊班。但其實劍擊非常優雅,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可訓練專注力和培養禮義。」希望政府能為運動「普及化」訂下政策目標,透過資助令全港學童在成長過程中能長期參與至少一種運動,不會因經濟問題失去學習運動機會。

另一增加青年歸屬感的方向是協助解決房屋問題。他指政府已著手加快覓地、精簡生地變熟地的流程,下一步應提倡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黃解釋,貧富差距在香港這個開放城市不會完全消失,因為買房沒有限購,導致有房和沒有房的人存在巨大資產距離。自由市場下政府應大力資助市民擁有業權。例如參考新加坡做法,資助市民自置居所,限定五年後才可以在公開市場轉讓,變相用公帑幫市民用五年時間儲第一桶金,之後就可以有足夠首期買私樓,重現上流階梯。

他提議當局集中提升居屋或綠置居的面積及數量,而非租借性公營房屋,鼓勵創造財富。「幫人儲到第一筆錢,自然就會買私樓。」長遠能矯正私人市場「納米樓」現象,他強調不是要鼓勵人置業「炒出個人生」,而是建立有尊嚴住屋環境。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在講話中描繪香港到二〇四九年的願景,包括「告別劏房、籠屋」,黃深信過去香港房屋政策受政府換屆影響而要推倒重來的現象可有大改變。

「就算幫不到現時的香港人,都要幫未出生的香港人。」曾在英國留學的黃說,不少港人移民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

商界出身的黃梓謙近年投入不少公職,他表示希望見到未來能有更多德才兼備的人加入治港團隊,也希望未來新一屆立會能見到更多新面孔,有助議會更新換代;也希望未來可以見到一個有尊嚴的議會,是市民覺得議會和政府有用,「可能中間還有一段過程,但如果能幫忙,我也會義不容辭。」

屋邨仔變牛津尖子



擁有牛津大學碩士畢業的高學歷,外界對黃梓謙普遍印象是「尖子精英」。惟他表示自己自幼長於屯門友愛邨,中學時期一心只想打籃球,「一星期打四晚波,打完波在巴士上讀書。」結果會考十六分,勉強升讀中六。幸中六終發憤苦讀,結果順利考入港大文學院。



曾穿梭300縣市賣油漆



黃梓謙憶述,當年大學時期找實習,可以選擇去新加坡、荷蘭和印度,印度的薪金只有荷蘭的六分一,但他認為印度是全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有必要了解它,「當時和朋友講,世界重心已經不再是歐洲而是亞洲,他們不理解我。」他表示,在印度工作期間,每天打開報紙都是談論中美關係,這段經驗激發了他後來要走進內地。



黃回港後開始求職,到處打探可以回內地工作的機會,「所有人都勸誡我,內地薪金很低,養不到家。」最後選擇了一家售賣化工產品的香港公司,在香港請員工派駐內地賣油漆。黃自言對化工毫無興趣,但為了可以到內地而接下這份工作。當時因為業務關係,跑遍內地三百多個縣,「鄭州去了很多次,汶州地震發生的前一日我還身在四川,有當地同事還要幫忙賑災。」



他感慨指,當年剛巧是北京舉辦奧運,正是香港人心回歸內地最高峰的一年,身邊的家人對他回內地工作反應正面,朋友亦對他出差經歷表示羨慕,「我去牛津,想的是有一日要回港建設,香港是我的家,我認不到有其他地方是我的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