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香港科研助力航天突破 先進技術可化身創新產業

2021-09-14 00:00

今年五月,國家「天問一號」成功在火星着陸,見證國家航天成就更進一步。在中國航天探索之中,香港理工大學一直為國家貢獻,其科研團隊曾研發裝置協助「嫦娥五號」成功完成表取採樣返回任務,由前期研發、裝置設計到儀器製造,顯現香港科研在創新性、精確度和可靠性上的傑出成就;而在「天問一號」任務中,理大利用頂尖技術為火星着陸點作出地形測量和評估,以及研製落火狀態監測相機,足見香港院校科研基礎實力雄厚,兼備國際化經驗,成為了國家進步的動力,亦力證香港具備條件成為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筆者認為,香港的科研能力不但可以助力國家航天發展,亦可以借此推動「再工業化」,為香港經濟、青年事業謀一條出路。

廣東省作為國家級的高新產業基地,一直致力推進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進步。特別是在國家面對的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瓶頸方面,廣東省深入實施「強芯」行動,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和高端封裝測試業以補齊製造環節短板,以打造國際領先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為目標。國家航天技術的突破,更進一步帶領民用科技的進步,助先進金屬、精細化學品、化工新材料,以至衛星晶片、終端、關鍵元器件製造等領域突破技術瓶頸,廣東最新印發的《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亦詳列廣東將會重點發展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等高端裝備製造業。

可以預期,廣東省將會迎來高新技術的大躍進,為香港科研團隊創造龐大發揮空間。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一直獲國家支持參與頂尖科研項目,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可以參與廣東省的科技計畫,至今已獲批超過三點七億元人民幣進行研發及建立實驗室,助香港的科研能力不斷突破。下一步,香港必須藉着核心科研能力進行產業化,將成果轉化成經濟實力。事實上,香港工業界在電子行業擁有深厚產業經驗,必定能成為大灣區內技術轉移的關鍵。筆者更認為,香港的大學及廠商具備條件深耕集成電路設計、進行小批量試產,並與大灣區的晶圓廠合作投產,形成研發、創新、量產優勢俱備並自主核心技術的半導體生產聯盟,帶領國家產業全面進步,甚至超越美國、日韓等地。

香港的大學科研質素全球領先,近年院校亦愈來愈積極開發應用價值高的科究項目。除了航天科研,理工大學也有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及智慧城巿等技術的現實應用方面作出突破,例如早前理大首次以「擴展的加權核密度模型」對新冠肺炎發病風險的地域分布作出時空預測,對未來三天內發病風險的預測準確度可達八成五以上,支援公共衞生部門制訂更精準的防控策略;其「聰明眼:人工智能紡織品檢測系統」可於織物的生產過程中實時自動檢測成品質素,取代人工目測。而中大的「分批稀疏編碼—構建智慧城市」(BATS)為智慧路燈提供無線網絡連接,節省鋪設新光纖的成本。香港的研發中心,更可憑其應用研究經驗,加快大學科研的商品化,成為產、學之間的重要橋梁。

筆者認為,在現今環球工業向高增值發展的趨勢下,香港必須善用產、學、研三方的長處,加快將創新科研成果「落地」、生產,追上時代步伐。香港的創新科技以至工業可說是萬事俱備,何愁沒有出路?

莊子雄

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