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護大熊貓脫「瀕危」

2021-12-20 00:00

■大熊貓得益國家公園的保護,悠閒地嬉戲進食。         
■大熊貓得益國家公園的保護,悠閒地嬉戲進食。         

(星島日報報道)十二月一日,在大熊貓的家鄉四川,一隻憨態可掬的巨型熊貓雕塑出現在成都一商業區,吸引不少市民駐足拍照。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工作,尤其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設立,讓大熊貓保護進入新紀元。國家公園試點四年,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由「瀕危」降為「易危」。特約記者  鍾鑫
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甘肅、陝西三省,由四川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陝西秦嶺片區和甘肅白水江片區組成,規劃面積二點二萬平方公里,一千三百四十隻大熊貓生活在這裏。
川甘陝設園2.2萬平方公里

由於自然繁殖能力低、棲息地被破壞等原因,大熊貓曾經長時間被列為高度瀕危物種。從二○一七年進行試點,到如今正式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從機構設置、政策機制到硬體設施等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升級。通過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開展人工繁育研究、野化放歸實驗等措施,保護修復大熊貓棲息地,實現了野生和圈養大熊貓的恢復和壯大。

目前,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已達一千八百多隻,受威脅程度由「瀕危」降為「易危」。野外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降級,是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升級的直觀證明。

長期以來,大熊貓棲息地存在碎片化、孤島化的問題。熊貓種群之間得不到交流,影響種群的繁衍和質量。大熊貓國家公園則是打通局域限制的重要一步。

大熊貓國家公園落地後,大熊貓不同種群之間將能夠實現「串門」、「聯姻」,不再受地域性質的隔絕。目前公園內有十三個相對獨立的局域種群,通過建設黃土梁、小河和土地嶺生態廊道後,實現了廊道之間大熊貓的交流,豐富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增加種群的穩定性。

據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負責人陳宗遷介紹,國家公園整合了六十九個各類自然保護地,新劃進了百分之二十左右保護地之間的連接地帶,解決了原來各個保護地之間互不聯通、保護空缺的問題。

成都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資源的大型城市。在位於成都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新生、幼年、成年、壯年等不同年齡階段的熊貓被照顧得舒舒服服。這裏同時也是大熊貓科普和研究基地,遊客在熊貓基地了解熊貓的習性,科研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驗來探究大熊貓的生命密碼和保護策略。
探索保護和科教新模式

四川省《關於推進全民自然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二○二五年,四川幼兒園、中小學自然教育參與度達九成,自然教育市民認知度達到八成。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當地民眾參與到自然教育中,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為自然教育的首選地。曾多次帶孩子進入唐家河自然教育基地的曹女士告訴記者:「基地完善的基礎設施讓孩子們了解熊貓,親近自然,實現了大熊貓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是非常好的一種模式。」

隨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並將其納入各地區、各領域中長期規劃,國家公園成為各類保護地中級別最高、管理強度最高的保護區。通過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傘護」效應,協同保護其他八千多種伴生動植物,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將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