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到成都國企「蹲點調研」感懷
2022-02-07 00:00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與先進地區在不少方面隔閡已久甚至落後。為了追趕和縮小彼此的差距,內地的機關和國企掀起了一股學習西方和香港先進管理制度的熱潮。當時,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任教,時任院長閔建蜀教授熱衷於與內地的行政與學術機構建立交流計晝,當中很多活動筆者都有參與。
兩人一室 誤把筆者當女性
筆者認為最值得一記的是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簡稱「工經所」)的交流。工經所是社科院屬下研究工業管理的一個機構,與商學院算是「對口」。工經所原來的所長是由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家馬洪擔任,後由蔣一葦接任。馬洪主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用今天的術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蔣也是市場派,他的「企業本位論」更是名噪一時。蔣領導下的工經所在一九八一年起與中大商學院開始合作,在內地與香港輪流舉辦學術研討會,每年一次,前後共舉行了六、七屆之多。
工經所的學者提出的論文均與內地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有關(特別是工業企業方面的講題),而中大商學院學者的論文則集中在前沿的西方與香港的企業管理,如企業組織、市場營銷、國際企業等,兩地學者彼此進行討論和切磋研究。
筆者記得第一屆會議在北京舉行,當年內地機構舉辦會議,因經費不太充裕,不是安排單人房而是兩人共一室,內地與香港學者各一,方便照應。由於中大送上的名單沒有註明男女性別,工經所的負責人員誤把筆者當作女性,與工經所的一名女學者安排在同住一間房,結果到酒店後,對方才發現擺了烏龍。原來筆者的名字有一個「美」字(我的家族到我這一代排「美」字輩)。以後,大家見面常當作一個笑談,戲弄一番!
進駐刃具廠了解 為期一周
在內地舉行的研討會,每次選擇在不同地區,經過三屆的研討會之後,工經所建議雙方以一個嶄新的形式進行。內地的研究人員對企業的調研有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種是「蹲點調研」,即研究人員到企業實地蹲點,待上數日或更長的時間調研,然後撰寫一份調研報告。工經所第四屆的研討會(一九八六年)以這種形式進行,選擇了一家在四川成都的「成都量具刃具廠」為調研對象。這家國企是前蘇聯在一九五○年代初期資助中國的一百五十六個項目之一,是一家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型工業企業。京港兩地學者在一九八六年暑期進駐了該廠,記得參與的中大商學院同仁共有七人,工經行則有十人,為期一周。
經過一周的蹲點調研,中大同仁對國企的決策體系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提出對量具刃具廠在市場營銷及企業組織等方面的若干建議。此外,中大同仁也乘此機會在調研後合作撰寫了一篇關於該廠的研究案例,由筆者執筆。這次蹲點調研,可說眼界大為開拓,經歷難忘。
饒美蛟教授
嶺南大學前副校長、
《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審稿專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