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提升港人步行意欲的方案

2022-04-04 00:00

有指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因為每走一步,都能帶動人體的血液流動,活動腿部肌肉。據資料顯示,只要持續每天步行三十分鐘,便能改善身心健康、燃燒更多卡路里,令人頭腦靈活、精神充沛。近年政府康文署也積極向全港市民推廣健步行,提出「基礎指標」,建議市民每周至少步行三天,每天累計步行三十分鐘或以上。

諷刺的是,步行雖好,港人的步行意欲卻不高。有環保團體自一六年起每年訪問約五百名香港市民,以了解香港人的步行習慣。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能達到康文署的「步行基礎指標」的市民持續下降,由一八年的二成九大跌到一九年的一成二,再跌至二○年的百分之八點四。

該調查又發現,即使只是五分鐘的車程,不少港人也寧願選擇乘車而不願步行,總括原因,除希望節省時間或攜帶重型物品以外,天氣不適宜(如太熱、太冷或下雨),以及出行的體驗,即不想步行、有座位、比較舒服等想法,都是影響港人步行意欲的因素。

隨着氣候變化,香港的高溫紀錄屢被打破,加上氣候潮濕,市民在烈日下步行,渾身是汗,難免悶熱難耐。正如上述調查可了解,要提起港人步行的意欲,提升步行的舒適度十分重要。那麼,如何可令人步行時感到舒適方便?

外地有不少地方政策,值得借鏡。新加坡早於一三年推行「暢行乘車計畫」,提升主要交通網絡、住宅及公共設施的可步行性,如在所有地鐵站、輕軌列車站及巴士轉乘站附近不少於二百米範圍內,興建逾二百公里的行人路上蓋,並擴闊城市綠化帶的範圍,延至主要屋苑的行人和單車路徑,讓市民日常出行也可以欣賞自然景觀。
全面改善行人路配套

美國洛杉磯市則實行街道降溫計畫,不但在行人路上擴大種植樹木範圍、為市區七百五十個公車亭增建簷篷、設置公共飲水機等,還利用特殊塗料,把黑色柏油路漆成灰白色,用來反射陽光,減少路面吸收熱能。據悉,這項技術有助調節氣溫,達致延緩全球暖化。

事實上,香港為實現成為「易行城市」,早於一七年《施政報告》提出「行人友善環境」政策,即「香港.好易行」項目,鼓勵市民「安步當車」,減低市民對交通工具的依賴,從而改善空氣質素,減低氣候變化的影響。去年十二月,運輸署更優化「香港出行易」流動應用程式,進一步擴展步行路綫搜尋資訊,資訊覆蓋連接二千多條行人天橋、四百條行人隧道和各港鐵站非付車費區域的行人徑,並支援各類創新技術,如三維行人路圖像、擴增實景導航或語音導航等,以方便市民預早計畫步行路綫。

事實上,要更多市民選擇「以步代車」,還須全面改善行人路面的配套,如增加興建有蓋行人路、擴闊路面、加入綠化景觀等,同時考慮市民日常出行的需要,如把行人路設計成可串連市民日常生活的靈活網絡,相信會有更多市民樂意徒步各區,讓步行成為出行模式的首選。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