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載見證公屋起落
2022-06-13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回歸以來,公屋一直需求殷切,過去二十五年以來,公屋數目足足增加超過四分一,最新已超過八十五萬個,惟近年整體輪候人數一直超過二十萬,平均輪候時間亦重新「登六」。分析指,若計及單身人士,整體輪候時間可能達到九至十年,實際有所倒退。曾先後兩度擔任房委會委員的資深產業測量師溫文儀認為,本港回歸後經歷過多屆政府,仍未能夠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房屋單位,市民生活空間大減。他呼籲,新一屆政府應一改以往墨守成規的作風,善用土地發展條例提供的空間,想辦法增加住宅單位數量。
本港在回歸前夕,市民平均輪候公屋時間為六點六年,及後至一九九九年起按年遞減至二〇〇五年的一點八年,不過在二〇〇二年十一月,本港樓市自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後跌至新低,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宣布九項救市措施,俗稱「孫九招」,包括暫停勾地、宣布無限期停建停售居屋,以及終止租置計畫等,希望藉調控土地及房屋供應,減低對市場干預,從而穩定樓市。
「孫九招」停建停售居屋
回歸時,本港約有六十七萬個公屋單位,輪候人數只有約十五萬;但到了今年五月,香港已共有二百五十一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八十五萬個,足足增加百分之二十六,但輪候人數卻增至二十四萬五千人,當中十四萬七千五百宗屬一般公屋申請。曾任房委會委員多年的公屋聯會前主席王坤指出,為了讓家庭申請者首先上樓,當局在回歸後為單身人士引入計分制;倘若將他們的輪候時間一併計算在內,整體輪候公屋時間可能達到九年、甚至十年,實際上較回歸時倒退。
曾先後兩次於房屋委員會擔任委員的資深產業測量師溫文儀認為,本港回歸後經歷過多屆政府,仍未能夠為社會提供足夠的房屋單位,市民生活空間大減,引致社會出現各方面的問題。他呼籲,新一屆政府應一改以往墨守成規的作風,善用土地發展條例提供的空間,想辦法增加住宅單位數量。
溫文儀以粉嶺皇后山公屋及居屋發展計畫為例,在計畫推出之時,他為時任房委會委員,在房署代表最初只計畫興建九千伙,不過他提出異議,因此房委會再派另一隊職員就設計規劃,最終提供一萬二千伙,較原方案增加三千伙。他稱,這個項目的單位能夠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將房署的寫字樓設在用作社福設施的大樓,致房署管轄的面積將會大增,故房署可以用這些新增的面積來計算可建樓面面積,致整個建屋的空間隨即大增。
新一屆政府應善用土地
他提出的另一例子,為房委會早前擬於沙田傑志中心旁建單幢居屋,但早年遭城規會否決。他當時亦為房委會委員,並向房署表態反對,惟獲回覆指:「房委會屬政府,城規會亦屬政府。政府不會反對政府。」因此溫文儀聯同亦屬房委會委員的劉國裕向城規會上訴,最終上訴成功,現已發展成居屋項目愉德苑,提供五百多伙。
溫文儀表示,過往前往英國公幹期間,曾了解當地的建築及規劃理念,並明白當地的所有規劃方向均講求控制,政府需要提供理想的環境予人生活、工作,及享受,並需探討如何住得舒適,減少污染。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