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海軍鬥水兵:駐港英軍足球史

2022-07-25 00:00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日,金冕多對華聯的比賽開始前,駐港英軍司令菲士廷少將(Francis Festing)與雙方球員握手。左旁為當時華聯隊長李惠堂。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日,金冕多對華聯的比賽開始前,駐港英軍司令菲士廷少將(Francis Festing)與雙方球員握手。左旁為當時華聯隊長李惠堂。

香港人不時會用「海軍鬥水兵——水鬥水」這句廣東話歇後語,但大家可又知道香港足球盃賽內曾出現過真正的「海軍鬥水兵」,甚至是「陸軍鬥步兵」等趣怪的軍隊對陣?事實上,英國三軍部隊於駐守香港期間,對本地的足球運動發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今天筆者便與各位分享英軍過往與本地足球的緊密關係,包括他們於二次大戰前的光輝歲月,以及如何於戰後百廢待興的香港球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香港足球會由英軍協助成立

早於十九世紀末,駐港英軍已經活躍於本地各項主要足球盃賽。一八八六年,當時部分駐港英國軍官響應時任輔政司駱克的邀請,協助成立香港首間足球會——香港足球會(港會)。這些軍官後來還積極參與籌辦港會於一八九五年舉行的首屆香港足球挑戰盃(即後來的銀牌足球賽),並派出十多支由陸海軍官兵組成的代表隊,確保賽事有足夠參賽隊伍。

此外,駐軍亦是香港足球聯賽設立初期的骨幹成員,而且經常稱霸冠軍。在各支英軍部隊中,以英國陸軍最為積極參與本地聯賽;首屆甲組足球聯賽於一九○八年展開時,陸軍便有工兵團、陸軍醫療團、駐防炮兵團,以及由東肯特郡軍團組成的巴付足球隊(The Buffs)共四支代表隊,佔該屆參賽球隊總數的一半。根據香港足球史學會前主席歐陽逢康整合的資料,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所舉行的三十三屆甲組聯賽中,軍方代表隊便囊括了十七屆冠軍,其中陸軍球隊共取得九次甲組冠軍,是奪冠次數最多的三軍代表,較次席的海軍多出七次。

相較之下,英國海軍早期只派員參加銀牌賽事,直到一九一四年才開始參加本地足總聯賽。由於軍艦人員逗留在香港的時間很不穩定,當時海軍往往要以個別艦隻為單位參賽,因此經常出現不同軍艦的球員於聯賽互相對壘的情景。例如在一九二二至二三年度球季便有七艘軍艦分別派隊參加甲組聯賽,結果出現了多場海軍代表內訌的賽事,可謂名副其實的「海軍鬥水兵」!然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該屆聯賽錦標最終是由陸軍代表京士軍團(King's Regiment)成功奪得。

二戰後,英國曾於香港設立臨時軍政府。英軍各支代表隊在該時期積極參與由香港足球總會主辦的「復興聯賽」及銀牌賽事,為本地球會提供有質素的競賽對手。此外,軍方不時舉行籌款足球賽活動,協助重新振興球市;香港戰後首場公開足球賽事便是由駐軍籌辦。該場慈善賽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一日在九龍京士柏公園的西洋波會舉行,由俗稱「金冕多」的海軍陸戰隊第四十四突擊營對陣華聯足球隊。賽前華聯不斷招兵買馬,並邀得中國球王李惠堂擔任中鋒,吸引大量球迷購票入場。

開賽初段,華聯展開猛烈攻勢,李惠堂更幾乎為球隊先開紀錄,可惜射門被對方門將奮身撲出。金冕多站穩陣腳後善用其球員的身材和默契優勢作出反擊,最終於上半場攻入三球。雙方換邊後繼續互有攻守,但華聯不但未能撕破對手的防綫,反而再失三球,包括被對手攻入一球離門二十多碼的美妙遠射,最終以零比六不敵金冕多。
水準下跌 海軍一季失131球

隨着英軍於二戰後逐步撤出亞洲,駐港部隊亦漸漸淡出香港球壇。儘管陸海空三軍於五、六十年代繼續派隊參加本地聯賽,但由於駐軍人數持續減少,以及聯賽水平不斷提高,它們已不再如以往般能夠雄霸甲組。以英國空軍為例,它們除了於一九四六年贏得甲組冠軍外便未再染指任何本地錦標。海軍更淪為魚腩部隊,經常被對手大比數擊敗。例如它們於一九五六至五七年度球季的甲組聯賽中竟造出一勝二十三負的差劣成績,全季更失了一百三十一球。當時各大體育報道都會用「水、水、水!」或「水鬥水戰來毫無精采」等與水相關的標題來譏諷「水兵」(海軍)不濟的表現,成為日後「海軍鬥水兵」的其中一個出處,用來形容水平低劣的較量。

一九九二至九三年度球季為駐港英軍最後一次於甲組聯賽角逐。該屆它們以三軍聯隊形式參賽,但整季都無力與南華和東方等職業球會競爭。球隊最終只取得一分,敬陪末席,並於季後宣布解散。軍方代表隊自此便絕於香港足總的各級聯賽之中。
宋博文
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政治部類》助理編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