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中秋節夜拜月光 芋仔菱角寓意佳
2022-09-05 00:00
中秋節,天上月亮圓,地上人團圓,是華人十分重視的傳統節日,其節慶風俗也各具地方特色。明清以來,各地方志均有記載中秋習俗,以廣東地區為例,廣府和潮汕的風俗也略有差異。
明清以來,各地方志均有記載中秋習俗,其中有不少有趣的記載。明嘉靖《廣東通志稿》:「中秋具酒、熟芋,招邀賞月,或以麵作團圓餅以相饋,或煮天南星剝食曰剝鬼皮。」芋頭屬天南星科。清乾隆《澄海縣志》記:「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中秋送禮贈月餅的傳統,自明清以來,間而不斷。昔日香港的餅店酒家亦推出「月餅會」,方便基層人士以月供方式預購月餅,反映中秋送月餅的禮俗十分盛行。舊時送禮,一般是出嫁女兒給娘家送、已分家子嗣給父祖輩送、已婚弟妹給已婚兄姐送,以及較親厚的遠親長輩也會送。今時今日,月餅品種推陳出新,但互贈月餅的風俗卻日漸消退。
剝芋驚嚇驅趕鬼祟
中秋節慶的竽仔,是未長大的竽頭,盛產於中秋前後。廣東地區中秋節是以連皮熟芋仔祭月,食用時再剝皮。明清方志多有記此習俗,如明萬曆《廣東通志.潮俗》記「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康熙《增城縣志》記「兒女向月剝熟芋蕉柚,謂之剝疵癩」。這一習俗,潮汕地區謂之「剝鬼皮」,以驚嚇驅趕鬼祟;廣府地區謂之「剝疵癩」,以驅趕皮膚疾病。香港新界圍村方言中,「芋」讀作「護」,「芋仔」有「護子」之意,故圍村春節祠堂點燈時也會用「芋仔」懸掛在子孫燈下,喻護佑子孫。
另一中秋應節食品——菱角,也是秋天當造。中秋賞月食菱角的習俗,未見於明清廣東方志,卻載於江南方志。明嘉靖《六合縣志》中秋「家具酒殽、菱、芋、豆角、團圓餅等物,候月出拜酹焚楮」;清康熙《含山縣志》「用月餅、菱角、茅豆新友餽遺」。由此可見,中秋節食菱角是江南習俗,但未知是否有特別含意。在珠三角地區,菱角已成為中秋應節食品,如○六年廣州《新塘村志》記中秋「用月餅、楊桃、柿子、柚子、菱角、芋頭等拜月、賞月」。可能舊時廣東中秋賞月也有菱角,但沒有像剝芋一樣具有特別的含意,故未記於舊方志中。由於「菱」與「伶」同音,故坊間有以此祈求孩童精乖伶俐的說法,將來這可能成為此習俗的解釋而被記載下來。
從古時以「剝芋」祈求驅趕鬼祟疾病,到今日以「菱角」祈求聰明伶俐,反映精神信仰因醫療衞生和物質生活進步而產生變化。人們或已忘記剝芋的含意,但仍保留了食芋仔的習俗,並為食菱角賦予了新的意思,從而使中秋習俗世代承傳。
陳德好博士 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文化部類》責任編輯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