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語|港產太空人不是夢 冀加快推動科研產業化

2022-10-15 00:00

港澳地區首次參與國家載荷專家選拔,有望誕生開埠以來首名港產太空人。
港澳地區首次參與國家載荷專家選拔,有望誕生開埠以來首名港產太空人。

內地選拔載荷專家(Payload specialist),首次把港澳地區包括在內,香港開埠以來首名港產太空人有望誕生,這一次載荷專家選拔,全國只選二人,競爭激烈,這次選拔至少顯示了港產太空人不是夢,我們期望這次選拔,成為香港大力發展科技研發的契機,香港科研水平不低,但一直以來無法產業化,發展空間不足,不少本地博士生畢業後都轉到外國深造或工作,希望這次選拔讓更多人對科研感興趣,為香港科研廣泛發展鋪路。

香港的大學參與國家航天事業已超過十年,二○一○年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發成果,就應用在登月的「嫦娥三號」到「嫦娥五號」,以及登陸火星的「天問一號」;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團隊,二○一七年在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上進行太空生命科學實驗。香港也有十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物理、化學、通訊、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到航天科技,生物醫療和人工智能水平也不「輸蝕」,而根據英國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的全球大學排名,全球首一百所大學,香港佔了五所。招募載荷專家消息公布後,位處科技園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就有十多名符合要求的人士有意參加計畫。

一直有說香港科研水平不低,這次真實感覺到原來香港科研水平還真不俗,然而長久以來都無法形成科技研究的氛圍,中學DSE的狀元尖子,十之八九說選讀醫科,將來當醫生,文科生就選環球商業(Global Business),或是法律,極少有狀元選擇科技研究,因為畢業後除了在中學教物理化學外,其他工作機會不多,有朋友侄女考獲DSE三十七分佳績,選了科技相關的科目,讀了兩年,卻發覺畢業後除非再讀碩士博士,否則難以就業,於是硬生生轉到成績要求較低,卻較易找工作的學科,從第一年讀起,實在十分可惜。目前香港有三所大學陸續開辦航天科技的本科生課程,每年取錄約一百人,港大和中大亦陸續開辦相關研究生課程,城市大學將於2022/23學年推出同一科目,這是好事,但問題是畢業後能否找到工作。

今年四月特首選舉前夕,我在本欄談過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問題,香港科研水平不低,但局限在大學,成果無法落地形成產業鏈,創造更多職位,相反深圳以實用為先,推出可應用的產品,反而形成產業。香港要更快見科研成果落地,相信要加強與內地合作。創新科技局局長孫東就舉了一個例子:內地衞星導航技術發展成熟,其開發的北斗衞星系統二○二五年料達一萬億元人民幣產值,中國衞星發展將走向國際,香港的獨特作用便會體現出來。他希望藉此把國家優勢戰略產業在港建立基地,向國際發展,帶動其他科技產業如通訊、導航、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吸引外來人才,建立科技生態圈。

社會各界人士透過直接、間接方式參與國家航天科技的討論,感受登上太空,在太空做實驗的喜悅、自豪,有助提升新一代對中國人的身分更加認同,有利加快精神回歸,「一國兩制」實施了二十五年,落實「兩制」的同時,期望將來有更多中港科技領域的合作,讓新一代有機會參與「一國」最尖端的發展。
劉興華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