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共醫」 專家倡年輕優先

2022-10-30 00:00

政府希望公立醫院內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縮短兩成。
政府希望公立醫院內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縮短兩成。

(星島日報報道)現時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的比重佔逾八成,基層醫療僅不足兩成,資源和壓力嚴重傾向公營醫院。《施政報告》提出重整醫療體制,將推出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畫」,日後市民到地區康健中心進行檢查後,如發現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可獲安排到家庭醫生處治療,並獲資助一半費用。肥胖醫學會會長周振中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本港有超過一百萬人患慢性疾病,以一名患有兩種慢性病、服用五六種藥物的病人計算,一年的治療開支可達一萬八千元至三萬元,政府難以共付模式照顧全數患者,認為在設計方案細節時,應優先考慮年輕、病歷長及有多種風險因素的患者,以有效減低公營醫療體系的負擔。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表示,縮短病人輪候時間牽涉整個醫療系統許多需要優化的問題,當局很快會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讓市民及早發現健康問題。《施政報告》中率先披露部分政策構思,其中計畫以「共付模式」資助病人,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畫」,資助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病人,到家庭醫生處求診。另外在長者醫療券中,要求長者首一千元用作管理健康的用途,例如身體檢查。
追蹤身體指數 三年先導檢討

一直關注慢性病議題的周振中表示,慢性病會增加引發癌症、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外國不少研究顯示,推行類似慢性病計畫能有效減少長遠醫療開支。由於接受公營醫療的病人付出費用不多,故未必完全依從醫生指示,獲處方的藥物只有「六成落肚」,而透過私營系統因為要付費取藥,成功治療疾病的機會較高。

身兼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副教授的周振中表示,曾經作過估算,以一名四十歲,有五年高血壓及膽固醇病史,需要服用五六種藥物的病人計算,一年的治療開支共需一萬八千元至三萬元,若政府資助一半費用,料平均每人須資助一萬五千元左右。以此推算,若資助一萬人,料需一億以上。他指,本港有超過一百萬人患有「三高一肥」的慢性疾病,因此無可能以共付計畫資助全部患者,認為須配合不同策略才能達到效益。

他認為,慢性疾病管理計畫較適合中期的慢性病患者。以糖尿病為例,目前門診的輪候時間可能達兩年,有超過四萬名病人正在輪候,「如果用呢個設計,條隊即刻短咗。」至於較為輕微的疾病,就應以長者醫療券的模式作資助。他指,應集中指定人群作資助,包括年輕、病歷長及有多種風險因素的患者,因他們需要較長時間接受治療,對公營醫療體系的負擔較大。

他又提到,當局應明確列出各項藥物及治療的資助,以避免濫用。他指,當局須明白這類疾病管理計畫是「五至十年之後的投資」,可以考慮追蹤參與患者的身體指數,並於三年先導計畫後加以檢討,作為基層醫療的學術研究。

中文大學行為健康研究中心始創主任劉德輝向本報表示,有不少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平常不會檢查身體,認為當局提出的方向能「守第一個關口」。他亦表示,不少長期病患者對病情有錯誤認知,包括拖延病情及害怕需要長期服藥。當局除了鼓勵社會中的「隱形患者」前往檢查,亦要推動病人的生活方式與行為健康配對,例如了解病人諱疾忌醫的原因。
學者:需揪出諱疾忌醫原因

他指,不排除有病人因為政府提供金錢而接受治療,但卻於中途放棄。他表示,早年曾到訪新加坡,發現當地向市民派發簡單步行手環以鼓勵運動,成效不錯,可見健康知識教育亦十分重要,「錢係一個(市民考慮的)問題,但錢唔係全部問題解決方法。」

疫情方面,昨日新增五千三百八十三宗確診,多八名患者死亡。盧寵茂表示,自從入境措施放寬至「0+3」後,入境人數增加,未來仍會繼續上升,每日入境感染個案比率亦增加,當局未來會繼續監察變種病毒情況,避免大規模社區爆發。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