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壇|為私人土地作社福用途鬆綁
2022-12-06 00:00至二○二二年八月,香港總人口有七百二十九萬一千六百人,六十五歲或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點九,超過一百五十二萬人,八十歲或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百分之五點四,達三十九萬二千三百人,預測到二○四九年,八十歲或以上老人將達到九十五萬人。而全港安老宿位現在不到八萬個,大部分位於商住混合樓宇的第一至第三層,隨着市區重建計畫的推行,適合經營安老院舍的處所愈來愈少。由二○一○年到二○二二年的十二年間,安老宿位增加數量只有區區兩千個。輪候政府安老宿位的平均時間二十個月。連續兩年,每年超過七千位老人家在輪候期間去世。
第五波疫情爆發,全港八百一十家老人院無一倖免,六千多位院友染疫去世,暴露了安老院居住環境狹窄的問題,增加宿位,提高院舍人均居住面積刻不容緩。而沒有充足處所,則又是空談。
政府在二○一三年推出私人土地作社福用途特別計畫,至今已超過九年,在合資格的五十個項目中,只有六個項目投入服務,提供約一千六百六十個院舍宿位,約佔全部項目提供九千宿位的一成八,進度並不理想。
提供誘因 棕地免補價建院舍
社會上對此項目的批評聲音,主要集中在政府各部門互相推諉。項目要經過六個程序,入紙申請、進行技術可行性報告、向獎券基金申請撥款資助、設計、建築工程招標、建造,這並沒有指出問題的重點。此計畫是由非政府機構(NGO)提供土地,政府的獎券基金提供建造資金,項目完成後由機構自負盈虧獨自經營。由於政府無償提供建造資金,審批當然謹慎,這是項目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但即使全部項目完成,也只能提供九千個宿位,相對於市場需求是杯水車薪。政府需要新思路、新途徑解決安老問題。
很多機構、個人擁有私人土地,也有意願用作社福用途,但如果是熟地,則成本太高。例如香港有金融機構投入近百億港幣在新界建造度假式安老院,提供一千個宿位。這種經營方式不是每個機構都能做到,不具普遍性。機構、個人擁有的農地或棕地用作社福用途,由機構、個人出資建造和經營。既然政府可以用獎券基金的資金資助NGO在私人土地建造院舍,也應該提供經濟誘因,如農地及棕地可免補地價或少補地價,也可在附加條件下免補地價,令商業組織或個人可參與到改善安老服務的計畫中。
二○一三年推出的私人土地用作社福用途特別計畫是針對NGO,政府應該推廣至商業組織或個人擁有的土地。為避免私人土地作社福用途特別計畫進度緩慢的現象再度發生,政府應該由城規會、建築署、地政署、社福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減少部門間的推諉,加快審批程序,解決安老宿位問題。
(文章僅屬個人觀點)
陳兆周
國家行政學院(香港)
工商專業同學會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