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評級機構籲金管納「白名單」
2023-01-05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中國當局有意推動境內債市進一步放開,惟現時境內評級機構仍使用區別於國際標準的評級體系,有中資評級機構擬採用「雙軌制」,冀未來趨於國際化,幫助境外投資者理解內地發債主體,同時呼籲金管局等監管機構,將中資評級機構納入外部認可評級機構「白名單」當中,認為中資及國際評級機構需要在公平舞台競爭。
中誠信亞太副總裁楊珺皓稱,金管局所認可名單中,除穆迪、標普、惠譽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外,亦有日本及印度評級機構,惟未見中資評級機構。中證鵬元國際首席評級官陳科直言,中資評級機構面對內地4000多家發債企業時掌握更詳盡的數據,而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無法向該批發債主體提供國際評級,建議在中資評級機構可提供國際評級的基礎上,金管局應盡快將其納入認可名單。
洪灝:或需時獲認可
對於中資評級機構冀通過提供國際評級的方式開拓境內債市,思睿投資集團合夥人兼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認為技術上可行,實際上仍視乎境外投資者信心。他指,中資評級機構「太年輕」,優勢未夠明顯,若要得到國際認可需要時間沉澱。
同時中國債市開放時間較短,外國投資者了解有限,加上去年海外中資債大幅下跌甚至違約,短期海外投資者難重拾信心,須關注當局對債市支持政策等。
陳科稱,現時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中國市場僅覆蓋中資美元債,惟該類債券佔中國債市總規模比重較小,於2022年約發行千億美元規模,而國內債市總規模達數十萬億美元級別,意味境內債市空白處仍有待開發。
他料中資美元債在經過內房違約風波後,難以進一步擴張,境內債市則仍有發展前景。聯合評級國際高級董事游志文並指,現時境內發債主體冀透過香港作為離岸市場,展示中國發債企業的特色予國際投資者。
學者倡先提高公信力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協理主任陳鳳翔認為,若中國債市要進一步開放,自身需要有與國際接軌的評級機構,避免內地企業被不合理否定的潛在風險。他建議,中資評級機構可與具夥伴關係的國家或國際組織合作,提高國際公信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