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電動車徵關稅 保護主義帶不來進步

2024-10-31 00:00

歐盟決定,今日起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連同原有10%進口稅,稅率最高達45.3%,為期5年。中歐近日曾就電動車反補貼案進行磋商,唯歐盟最新決定反映,雙方談判未能取得實質進展。從維護自由貿易和推動綠色轉型的立場出發,歐盟此舉很難說是進步的,其實質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這種做法不見得有利於增強歐洲電動車的競爭力,完全是損人不利己。

汽車業為歐盟27國提供約1300萬個就業職位,絕對是一個攸關經濟民生的戰略性行業。昔日歐洲、美國和日本幾乎瓜分了世界汽車市場,但近年電動車興起,徹底改變行業生態,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更是特別出色,完美演繹「彎道超車」。根據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T&E)今年3月底的報告,預料今年歐盟銷售的電動車當中,約25%由中國製造,比例較去年的19.5%進一步攀升,可見中國電動車確實「來勢洶洶」。歐盟當局對此如坐針氈,並不令人意外。
中國車企強大非因補貼

中國電動車「攻陷」歐盟市場,傳統解釋是中國政府提供補貼,這個說法很有市場,雖不能說全錯,但解釋力有限——假如政府補貼真的那麼厲害,為甚麼中國半導體、商用飛機卻贏不了歐美呢?

中國電動車競爭力強大,原因是很複雜的。中國政府為了解決污染問題,近年大力鼓吹電動車之發展;同時鼓勵自由競爭,促成比亞迪、蔚來、長城、上汽等優秀車企站穩陣腳,甚至走出國門,像威馬汽車等經營不善的車廠則破了產。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強國,擁有齊全的汽車產業鏈,舉凡工程設計、材料研發、組裝都可獨力完成,再加上中國車企擺脫傳統汽車製造的線性流程,能夠同步進行多個步驟,效率非常驚人。

今年3月,《華爾街日報》引述業內人士指,中國汽車製造商的研發速度比傳統車廠快三成,這是「中國速度」的又一例證。正因中國確有過人之處,美國特斯拉、德國大眾等車廠均選擇在中國設廠;亦正因中國有過人之處,中國電動車無論在品質、數量和價格方面均有強大競爭力,絕非一句「政府補貼」就可以解釋。
歐盟充電設施少中國230萬個

與中國一樣,歐盟都有推動電動車發展的宏願,包括在去年立法規定,2035年起禁售新的燃油車。但客觀而言,歐盟在實踐宏願時卻面臨很大阻力。歐盟在傳統汽車製造業上有優勢,並不等於它在生產電動車時可以保留優勢。有一些政商界人士擔心,歐盟在擺脫燃油車時,勢必威脅上游和下游企業,可能得不償失。

可以看到,歐盟在「落手落腳」發展電動車時畏首畏尾。參考電動車基建數量,截至今年7月,歐盟公共充電設施僅90萬個,遠少於中國的320萬個,數量上的差異某程度上反映決心上的差異。

歐盟通過巨額關稅阻止中國電動車進入當地,做法和之前美國打壓中國電動車如出一轍,根本不是擁抱競爭,而是阻斷競爭,說穿了就是怕輸,擔心會給本土汽車產業和就業帶來威脅。歐盟的做法變相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而且不利於綠色轉型,因此不是明智的做法。對於中國電動車之「進襲」,歐盟節節敗退是客觀事實,但正確應對之道不是做鴕鳥,而是背水一戰,視中國車企為自身奮發向上的動力,要不斷自我改革,加大科技投資,提升歐洲電動車的品質,在公平競爭中取勝。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