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隱專員公署收詐騙查詢按年增46%
2025-01-17 00:00騙徒詐騙手法層出不窮,近日更有不少港人被誘騙到泰國,再被賣豬仔到緬甸。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去年接獲1158宗與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相關的查詢,按年增加46%。年近歲晚,私隱專員鍾麗玲呼籲市民及機構慎防騙徒,特別是虛假招聘廣告及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的詐騙影片,並傳授6招自保,包括建議市民提高警覺,在提供個人資料前應「停一停、諗一諗」,以免中招。
公署留意到,社會上出現形形色色的騙案,騙徒透過各種手法騙取金錢或個人資料,當中包括虛假招聘廣告騙案,詐騙集團利用事主希望赴外謀生或「搵外快」的心態,藉網上虛假招聘廣告,誘騙事主提供個人資料以進行不法活動,部分人更被誘騙到東南亞城市,並遭禁錮及要求進行詐騙工作。近期再出現涉及騎劫即時通訊軟件的騙案,騙徒透過騎劫事主的即時通訊軟件帳戶,並盜用他們的帳戶假冒事主,向其通訊錄的聯絡人發送訊息騙取金錢及個人資料。
假冒電子錢包或銀行客服員
以預錄語音致電訛稱事主涉刑事
電話騙案方面,公署指,騙徒以預錄語音致電事主,訛稱為速遞公司職員或內地執法人員,聲稱事主涉及刑事案件,並將電話轉駁到另一偽冒的內地執法人員,並展示偽造的通緝令。騙徒繼而會以證明事主清白為由,要求事主提供個人資料或將款項轉帳至指定帳戶以作保證金。另外,亦有騙徒透過人工智能深度偽造技術製作詐騙影片,誘騙事主投資,或假冒事主的親友或同事,騙取事主的金錢及個人資料。
提供個資前應「停一停、諗一諗」
鍾麗玲提出防騙6招:第一,提高警覺,在提供個人資料前應「停一停、諗一諗」。第二,核實來電者身份,即使對方以視像形式通話,或能道出你的個人資料,也應先以其他聯絡方式查證來電者或有關機構的真偽。第三,不時查看網上銀行個人帳戶,留意帳戶有沒有不尋常的登入紀錄、帳戶或信用卡有否未獲授權的轉帳或簽帳。第四,不時更換網上銀行密碼,並啟用帳戶登入雙重認證功能。第五,應盡量減少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分享生物辨識資料,包括個人的正面照片及影片,並檢視相關的預設保安及私隱設定等。第六,留意公署、警方公布的防騙資訊。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