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說故事的七部曲

2020-06-19 11:04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以說故事方式來進行教學,是老師常用的策略。事實上,除了老師外,各行各業人士乃至父母,如具備把故事說好的能力,也能大大提升他們在各自範疇的影響力。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這種能力呢?本篇,筆者將介紹一本名為《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的書籍,作者許榮哲既是小說家,亦是編劇,兩種身分都需要投入故事的創作,而他撰寫的《小說課》亦深受歡迎。

在介紹他提倡的故事法之前,先跟大家分享兩個故事情節。情節一:小安的目標是考取全班第一,他很努力溫習,最後得償所願;情節二:大強自小喜歡打籃球,並立志要成為職業籃球員,最後,由於身高不足,夢想無法達成。

大家認為以上的超短故事動聽嗎?會否太直接,鋪排太平淡呢?我們可以如何增加故事的起伏發展呢?許榮哲在書中提及的七部曲:「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轉折→結局」,可以做到。以下以經典成語故事「掩耳盜鈴」來作一例說明。

「有一名小偷潛入某大宅,看見院子內掛着一口青銅鑄成的大鐘。他高興極了,想把它偷走(目標)。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阻礙)。他絞盡腦汁(努力),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件搬回家。於是,他找來大錘,拼命朝鐘砸,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結果和意外)。小偷慌了,心想這樣嘈吵不就是告訴別人我在偷鐘嗎?他竟然愚蠢到把雙手伸出,捂住自己的耳朵(轉折),並說: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於是,他便安心繼續砸鐘。最後,鐘聲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便前來把小偷捉住了(結局)。」

從以上故事,可見古人也有意無意地使用七部曲來創作故事。當然,這方法的運用是具有彈性的,我們可以不全用七部曲或不按順序地使用,以產生更多的組合和變化。如有興趣了解更多,建議大家可細心閱讀該書。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經濟科科主任、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教師、課程發展議會學習領域委員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6月19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