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育兒】一個在校乖、在家不乖的孩子

2021-03-30 11:02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豪仔八歲,成績中上,在校表現循規蹈矩,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但回家卻是另一副面孔。他常不按本旨辦事,做事又愛「拖」字訣,且常把四歲的妹妹弄哭。當媽媽罵他時,他這一刻認錯,下一刻又故態復萌。如是者,媽媽對他的責罵也就沒完沒了。   

究竟孩子是甚麼時候開始特別惹媽媽生氣?媽媽的耐性又是甚麼時候開始跌至低點?那該從豪仔升小二而妹妹升K2時說起。那時,妹妹的功課繁重了,寫字認字困難了,媽媽對女兒的時間亦超多了。相反,豪仔學業及行為表現優良,媽媽對他的關注就自然減少。然而,豪仔畢竟只有八歲,仍舊需要媽媽,既然自己「好表現」無法令媽媽的視綫從妹妹身上轉移,那就唯有以「差表現」博取媽媽的垂注。因為唯有在此時此刻,他才覺得媽媽仍舊「在乎」他。

行為心理學有提及「操作制約」理論,當中的四種情況是「正面強化、負面強化、正面懲罰和負面懲罰」。若運用在親子教育上,孩子的受教反應,乃視乎其行為會帶來甚麼後果。以豪仔為例,他需要媽媽,若他「乖巧」時得不到媽媽的肯定,他就會不自覺地以「不乖」方式惹媽媽關注。這「關注」雖不好,但於他而言,總比「忽略」好一些。傾談後,媽媽茅塞頓開,亦想起一些揪心的片段:掛住和女兒默書而忘了和豪仔玩象棋;掛住和女兒做治療而忘了和豪仔傾心事;掛住和女兒趕功課而沒為豪仔的優異測驗成績歡呼雀躍……

從那一天起,「好媽媽」決意定期撥時間給這個被忽略的「好孩子」,同時努力發掘他的「好行為」,並持續安排他成為妹妹的「好幫手」。日子有功,豪仔的負面行為開始減少,對妹妹的幫助亦愈來愈多,兩兄妹的感情更是與日俱增。

孩子嘛!都想乖,我們作為大人的,在繁忙煩躁中,會否靜下心來,找回那可令他變乖的神仙棒?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6時)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韓曄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3月30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187235123.xyz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