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與朋友賀聖誕冷落父母 社工:要接受現實 我們年輕時不也一樣嗎?
2022-01-04 15:58
大家都說現在的過年氣氛不比從前,但聖誕就精采得多,可惜也貴得多。一家四口食個聖誕大餐,再去一次主題樂園,至少五千元;但也有朋友不以為然,「疫情前香港人去旅行,成本更貴,現在留港消費平得多!」
職業病發作,忍不住問大家從前如何和父母過聖誕。原來大多數人童年時沒有任何特別節目。那麼現在呢?在朋友堆中不科學地抽樣查問,發現男女大不同:做爸爸的覺得聖誕節目無可無不可,最重要是大家開開心心;做媽媽的卻挖空心思準備聖誕禮物,貨比三家找最值得去的聖誕節目。
我問:「你們的子女呢?」食聖誕大餐收禮物是小朋友最期待的日子,但當子女步入青少年階段後,他們反而期望和朋友參與聖誕聚會,把爸爸媽媽放在兩旁。說來神傷,卻是事實,為人父母者要學懂接受現實,我們年輕時不也一樣嗎?
綜合意見,一系列的聖誕活動,只不過是趁節日找個理由聯繫感情,建立甜蜜時刻:聖誕有平安夜、有燈飾、有聖誕樹、有聖誕禮物等等,應有盡有,為大家提供更多儀式感。所以,當朋友回想小時候吃的聖誕大餐,大家記起的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哪裏,而不是吃了甚麼。
聖誕節其實和其他節日一樣,為我們造就機會和家人共處,建立親密回憶,做些甚麼並不重要,最重要是一起做。有一個朋友每年聖誕都和子女買新衣,也有一個朋友的女兒每年都邀請同學到家聚會,更有一個朋友每年都和家人看一次《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所謂「存在即合理」,聖誕不一定是純宗教的日子,這麼多人重視聖誕,原因很世俗:我們想和家人一起(年輕人例外)。聖誕之後,元旦、農曆新年接踵而來,亦當如是觀。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Peter Sir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Peter Sir。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月4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原文標題為〈最好的聖誕禮物〉。
延伸閱讀: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