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分析厭食症 病因竟與生命教育相關?
2022-01-13 13:01
記得我在醫學院唸二年級的時候,要做一個有關身心症的專題研究。那時候我打算做的題目是厭食症。
那時我教會有一個教友羅紹光,他在教會很虔誠,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當時他在葵涌醫院任職顧問醫生。我嘗試打電話給他:「羅醫生,葵涌醫院有沒有厭食症的病人,我可不可以約見他們。因為我要做有關的專題研究。」「厭食症在本地很罕有,只在西方國家比較常見,醫院根本沒有這類個案。我建議你不如改題目,做有關壓力和心臟病方面的研究。」羅醫生對我說。
結果我仍然做了厭食症的研究。我知道很出名的木匠樂隊主唱歌手,也是因為厭食症而英年早逝。我着手找書本和期刊,最後完成報告。我的報告竟然得到甲等,因為外籍導師告訴我,她也曾經歷厭食症:「我試過一天只吃一個蘋果!」她說,「你的專題研究做得很好,資料蒐集很充分,我覺得非常好!」
三十多年已過,我也成為一個精神科醫生。在我私人執業中,厭食症或飲食失調很常見,簡直是家常便飯。我可以在一個月內有三個厭食症的病人,不止是女生(男女比例是一比九),也有男生。為甚麼現在跟以前分別那麼大?
厭食症的核心徵狀,是維持自己在一個很瘦的狀態。瘦身成為成功的象徵:我能控制自己、有駕馭力;還有,我嚴苛地限制自己的飲食,因為若果鬆懈,就會失控。我不可以忍受不確定性和失敗。不少厭食症患者,本身的性格也是傾向完美主義。回想過去的三分一世紀,社會步伐急促了,世俗的價值觀改變了。我們崇尚成功,社會標榜瘦才是美。年輕人感到迷失,外面的世界很複雜,充滿競爭和不確定性。可能我甚麼都不能駕馭,但能駕馭自己的身體。
現今教育其中一個大問題,就是缺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基礎的目標,就是培養對生命的尊重。生命不但是迎合外在世界的價值觀和要求,同時也是培養人內在的力量和信念。有正確的自尊,愛人的時候首先愛自己。我相信這是其他價值觀的基礎。電郵:[email protected]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月13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原文標題為〈時代的轉變〉。
延伸閱讀: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